十月的北安州,剛剛收了苞穀,失去了金黃果實的秸稈,孤零零站在田野裏,迎著寒涼的北風,招展著手臂,最後肆意的搖擺。
辛勤的農人,自然沒有讓它們囂張太早,一把鐮刀橫行天下,很快就還了大地一片本來顏色。
但是老熊嶺一帶的秸稈卻是幸運了那麼一絲絲,可以多吹兩日北風。
沒有別的原因,實在是因為老熊嶺的定海神針,年歲最大的老馮爺,正慶賀六十六歲大壽。
別說老熊嶺上下,有一個算一個都從外地趕回,就是北安州大大小小的官員,世族,鄉紳,也是盡皆到場慶賀。
原本鬆木釘成的簡陋山門,如今早就換成了兩扇胡楊樹的大木門。這還是幾年前,草原王特意讓人送來的,據說是天下第一烈性的木質,即便沒了生機也能枯站一千年,即便倒地埋進塵埃,也能死倔強著一千年不腐爛。
這可是同老熊嶺老少爺們的脾氣太貼合了,於是兩扇大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愛。
老馮爺幹脆大手一揮,直接把山嶺口兩側砍了三丈遠,建了兩座門房,盡皆是三層小樓,樓頂留了平台,防備將來萬一有個危險,這兩座小樓就是老少爺們的戰鬥之地。
左側的小樓,夜裏睡了巡邏隊,白日裏也有當值的人負責看守。右側的小樓就被劉嬸子帶了女人們霸占,二樓三樓做庫房,放了糧食和各色幹貨,還有臨時歇息的房間,一樓就整個打通,大半做了灶間,搭砌了十幾口大灶,小半空見就堆滿了木頭絆子。別說日常作坊和巡邏隊開夥吃飯,就是陰天下雨,整個老熊嶺聚來吃飯,存下的糧食和柴火也足夠堅持半月以上。
另外,趙家村幸存的鄉親們,早就住上了新院子,甚至房頂瓦片都被雨水衝刷的有了幾分歲月的痕跡。為了區別於原來的村名,也為了紀念他們新生的日子,村落取名新村。
幾年前那次地動,若是放在往日,就是幸運活下來的人怕是也要流離失所,但是如今他們住上了新院子,甚至後生娶了媳婦,寡婦招贅養育子女,老人也是安養晚年。
農忙時候,照顧田裏莊稼,農閑時候就在老熊嶺的作坊做工,或者出門做些小買賣,日子都是紅紅火火。
老熊嶺裏,更是一片新氣象。
山頂十八家的院子,雖然沒有明說,但誰也沒有擴建,頂多是把土坯房改了磚瓦院子,其餘格局和占地都是老樣子。若一定要說多建了什麼,那就是皇後娘娘進京後建起的那座祠堂,高大氣派,供養了十八家的先人,每到年節必定祭祀。平日各家輪流過來看守打掃,香火不斷。
幾年過去,各家的溫室冬日時候依舊是溫暖如春,即便在如今這樣的時候,冬日種菜人盡皆知,不缺柴火,有些本錢買海布的人家都能種出一筐青蔥,兩筐菠薐菜。
但整個北地,甚至整個大元,都約定成俗一件事,老熊嶺十八家種出的青菜是最好的,也是價格最高的。
沒有別的原因,許是因為這嶺上的水土養育了大元最傳奇的皇後年年,許是這嶺上有靈氣,總之這裏的菜就是比別處金貴。每年到了冬菜收割的時候,北安州裏都要瘋搶一通。若不是老熊嶺老少爺們都是本分之人,又有老馮爺這樣睿智的老輩兒人壓著,怕是價格要比當初第一年種菜還要貴的多。
當然,周邊臨近的鄉親,家裏若是實在不寬裕,買不起海布扣溫室,那也沒關係,可以種蘑菇窖。
老熊嶺上下早就請示過皇後娘娘,然後種蘑菇的秘法傳了出去,不過是夏日裏最容易得的蘑菇土,房前屋後隨便挖個地窖,把土堆進去,冬日裏噴些水,燒點火,新鮮的蘑菇就冒出來了,賣去城裏一樣不少得銀錢。
若是連蘑菇窖也懶得挖,那還是沒關係。家裏有爺們就上山抓鹿,套兔子,打野雞,獵貂皮。
鹿養大了,割鹿茸賣藥鋪,鹿肉鹿血都是值錢物事。
而兔皮,豔麗的野雞羽貓,還有貂皮都可以賣箱包作坊。
總之,隻要不偷懶,整個老熊嶺方圓幾十裏,甚至整個北安州就不會有人擔心餓了肚子,缺了過冬的棉襖。
都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北安州卻是出了一個皇後,整個州府的百姓受了莫大的恩澤。
所以,這次老熊嶺給老馮爺這個德高望重的長輩做壽,一反以往的低調本分,難得的熱鬧一次。
嶺下原本隻有六七座院子,這幾年十八家紛紛娶兒媳婦,又添了十幾座,分列山口左右,遠遠看去如同侍衛一般,倒也整齊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