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武帝一紙詔書將謝眺召回京師,降職待查。這對謝朓來說是一次嚴重打擊。
離開荊州時,他給同僚寫了一首《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
“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羅羅者,寥廓己高翔。”他把那些讒害賢良的小人比成鷹隼、嚴霜和羅羅者,也正告那些讒言者,也是他那時候的恐懼心態。
謝眺自幼就體會了這種政治的殘酷性。一個鍾鳴鼎食之家,昨天門前還車馬塞道,今天就可能被滅族。謝氏家族幾代人的悲喜曆曆在目,族伯父謝靈運那樣的大詩人被殺了,堂伯父謝晦三兄弟被殺,兩個親伯父卷入政治是非被殺,母親身為公主也受到牽連。在血的教訓麵前,必須警醒,必須小心謹慎。
謝眺被調回建康後,齊武帝派人對他進行了審查,審查也沒什麼大問題,不涉及什麼政治嫌疑,齊武帝這才放過了他,讓他擔任新安王蕭昭文的中軍記室、兼尚書殿中郎。一年後又任驃騎諮議、領記室、掌中書詔誥等職。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文惠太子和齊武帝先後去世,皇孫蕭昭業即位。齊武帝蕭賾在遺詔中,由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和堂侄西昌侯蕭鸞共同輔政。蕭鸞是蕭道成之兄蕭道生的兒子,麵對年幼的小皇帝,身為皇爺爺的蕭鸞心裏另起盤算,他醞釀著政變的陰謀,從孫子手裏篡奪皇帝寶座。他一方麵清除異己,削弱皇帝和竟陵王蕭子良的力量;另一方麵加快培植自己的班底,加強勢力。他想啟用文名卓著的謝朓,借用這個舊士族的聲威提高自己的威望。
一向老謀深算的蕭鸞先挑起蕭子良和蕭昭業叔侄之間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曾欲立蕭子良為帝而卷進皇族矛盾中,被蕭昭業誅殺。這次事件對蕭子良震動很大,這個優柔寡斷的蕭子良內心恐懼,憂鬱而死。蕭子良一死,蕭鸞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第二年秋季,蕭鸞先是廢去蕭昭業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蕭昭文為帝,進一步獨攬了軍政大權。接著蕭鸞又假手蕭昭文,將武帝的諸王子全部誅殺,最後又廢殺了蕭昭文自己,踏著親人的血跡登上了皇帝寶座。
這一年,謝朓一路升遷,初為齊明帝蕭鸞的諮議官、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後來任中書詔誥等顯要職位。
其實,謝眺此時的心理非常矛盾。一方麵,他對新皇帝是感恩戴德的,畢竟人家信任他,提拔了他。他為新皇帝歌功頌德也是應該的,反正是他齊氏的天下,誰做皇帝是他們自家的事兒,外人又能怎麼樣呢?隻要於國於民有利就是了。你齊氏的皇位不是從人家劉氏手裏奪來的嗎。另一方麵,他被眼前親身經曆的同室相殘、刀光血影的殺戮場麵驚呆了。素日飽讀聖人之書,一心向往的出人頭地的高位,就是在這樣的殘酷鬥爭得來的。這樣的顯赫充滿了太多的殘忍,恐怖極了。難道人生美好的仕途之路真是這樣的嗎?他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七
宣城與謝眺是有緣分的。
宣城,謝眺成名於中國詩歌史的地方,也是後人紀念詩人的地方。
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夏日,32歲的謝朓出任宣城太守。
宣城是江南名邑,山清水秀,風光迤邐,簡直是人間佳境。謝眺來到宣城,遠離了政治漩渦和勾心鬥角的皇室關係,猶如飛鳥歸密林、銀魚遊大海,到處散發著自由的氣息,他感覺清新而且舒展。不但是身心得到解脫,靈魂也得到了解脫,這種解脫激發了他的詩歌之靈。他的山水詩在這兩年時間,無論創作數量還是質量,迅速達到巔峰,達到他的詩歌的最高境界。這是宣城秀麗的山水賜予他的激情和靈感,也是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深愛戀的回報。
大自然是公平的,你真心愛她就會得到回報。
美麗的宣城給謝眺的回報就是清新的山水詩。
謝眺從京城出來,在到宣城赴任的路上他已經愛上這片土地了。有他在途中所作的《之宣城郡出西林浦向板橋》為證: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辯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複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這是他第一次做地方官,他一心想做些事情。
說起來宣城與他家族是有緣的,他的曾祖父謝允就曾做過宣城內使,對這方土地留下來情感。謝眺赴任後,下定決心要做番事業,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勤於郡治、關心農事、教化民風、為官清廉,受到百姓的愛戴。在他的《始之宣城郡》詩中讚美宣城是“間沃盡地區,山泉諧所好。”可見他對宣城的山水田地自然景觀充滿著無限深情。
應該說,謝眺在宣城兩年時間的政績是比較突出的,他的仁德被千百年來的宣城百姓緬懷。時至今日,古老的宣城依然流傳著大詩人的故事,古城裏的樓閣亭台,不經意間就會發現詩人的名字。宣城人會自豪地說,那座樓是大詩人謝眺登高遠眺寫下著名詩歌的地方,甚至還會吟兩句謝眺詩句。
謝眺留給宣城最顯著的,是一座令古今詩人墨客向往的高齋。
高齋,即北樓,又名疊障樓,就是現在的謝眺樓。謝眺初來宣城上任時,在郡衙北麵擴建了幾間房子,作為日常辦公和生活之所。此屋位居宣城最高處,視野遼闊,謝眺就隨口取了個名字叫“高齋”。謝眺在高齋裏,遠眺皖南山川,俯瞰江城風景。高齋成了他“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謝詩《高齋視事》句)的理想居所。謝眺詩興大發,兩年時間寫下了大量的詩篇。他的詩集《謝宣城詩集》中有四分之一是作於宣城高齋。
他在宣城作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被世人論為獨步之作。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灞涘望長安”,化用王粲《七哀詩》裏的“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信手拈來,妥帖自然,明麗之中見深沉。
這時候謝朓的詩歌除清新自然外,還將佛、道的哲理自然地融入詩句中,使人讀來,別有一段深情妙理。謝朓的詩對當時影響非常大,可以說跟他的族叔父謝靈運當年一樣,每一首詩已寫出,立即傳到京城,風靡詩壇,對文風有推動的作用。
在宣城,謝眺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表現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還創作了諸如《賽敬亭山廟喜雨》、《賦貧民田》等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賽敬亭山廟喜雨》
夕帳懷椒糈,蠲景潔膋薌。登秋雖未獻,望歲佇年祥。
潭淵深可厲,狹邪車未方。朦朧度絕限,出沒見林堂。
秉玉朝羣帝,樽酒迎東皇。排雲接虯蓋,蔽日下霓裳。
會舞紛瑤席,安歌遶鳳梁。百味芬綺帳,四座沾羽觴。
福被延民澤,樂極思故鄉。登山騁歸望,原雨晦茫茫。
胡寧昧千裏,解佩拂山莊。
《賦貧民田》
假遇非將迎,靖共延殊慶。中歲曆三台,旬月典邦政。
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貧病。將無富教禮,孰有知方性。
敦本抑工商,均業省兼井。察壞見泉脈,覘星視農正。
黍稷緣高殖,穱稌即卑盛。舊埒新塍分,青苗泉水映。
遙樹匝清陰,連山周遠淨。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
既微三載道,庶藉兩歧詠。俾爾倉廩實,餘從穀口鄭。
謝眺一身的儒雅氣質令人讚賞。當地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大詩人懲惡扶善的故事。
據說有一天大清早,謝眺在南門城樓上,一邊觀風景,一邊吟詩,興致正高時,突然被爭吵聲驚擾。他仔細一看,發現一個惡少騎在驢上,任憑那驢子吃一位老大爺菜籃子裏的菜。老大爺緊忙把菜籃子拉過來,那惡少不肯罷休,他竟然縱驢撞倒了老大爺,不但不賠禮道歉,反而誣告老大爺撞了他的驢。謝眺大怒,當場教訓惡少。惡少見是一個書生模樣的人竟敢管他的事,想吆喝家奴動手。官府人員趕到,謝眺下令,以“橫行鄉裏,肆意欺人,無法無天”之罪,重責惡少10大板,披枷遊街示眾。因此,大詩人謝眺就有了“看門太守”的美名。
至今,在宣城人敬亭山“先賢祠”中,這位1500多年前的詩人太守謝眺名列首位。
詩人謝眺當然不是為宣城的青山秀水而來的。而他的詩歌將宣城的秀麗美景名揚海內,由於詩人優美的詩歌,宣城成了文人關注的勝地,成為曆史文化名城。唐代時在高齋遺址上造一座二層樓台,取名“北樓”,後來又改名“謝眺樓”。詩仙李白對謝眺崇拜之至,“一生低首謝宣城”,最後的時光都在宣城,死後葬在謝眺曾經居住過的大青山下。杜甫也說:“詩接謝宣城”。
唐宋以來,在宣城先後建有“謝眺樓”、“謝公亭”、“懷謝亭”、“雲齊閣”等多處名勝古跡。詩人謝眺和古城宣城,齊名遠揚。
八
謝朓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政治濁浪的裹挾。
建武四年,公元497年,謝朓被任命為齊明帝天生殘廢的長子蕭寶義的鎮北諮議、兼南東海太守。當時,謝朓嶽父王敬則任會稽太守。因為他是齊武帝的心腹猛將,蕭鸞對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監視。王敬則深感大禍臨頭,他的兒子王幼隆派人到南東海與謝朓密談。謝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來人,徑自告發。王敬則被族滅後,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他妻子要替娘家報仇,身藏利刀要殺謝眺,嚇得他四處躲藏。
建武五年,齊明帝蕭鸞病死,次子蕭寶卷即位。蕭寶卷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昏庸荒淫皇帝之一。
第二年,身居高位的謝眺,春風得意,也躊躇滿誌。此時,他詩名極盛,仕途順利。但是,他卻坐臥不安,憂心忡忡。
幾天來,顧命大臣江佑找他商量廢黜蕭寶卷,另立江夏王蕭寶玄為帝的事。因為有謝氏族人的前車之鑒,他沒敢答應。關於這個問題,不是膽小怕事那麼簡單,他接受的教育裏都是忠順,沒有這樣悖逆的作法。當初,他嶽父王敬則約他起兵,他向皇上告發了,嶽父全家被殺。但是沒有辦法,謀反的事情他不能做啊。
江佑走後,謝眺越想越不對勁,無論如何蕭寶卷是明帝生前確定的皇位繼承人,他們這麼做就是在謀逆。
江佑又找上門來。江佑說:蕭寶卷荒淫奢侈,即位以來,成事不足,廢事有餘,滿朝文武,多有不滿。此等昏君,非廢不可。大臣們私下議論,認為江夏王蕭寶玄可以取代。謝大人以為如何?
江佑看著謝眺,逼著他表態。
謝眺說:此舉事關重大,應從長計議。再容我三思。
江佑見謝眺不肯答應,隻得告辭。
江佑去遊說衛尉劉暄。劉暄與蕭寶玄有過節,他勸說江佑另立建安王蕭寶寅。江佑又去找蕭遙光商量。
在蕭遙光的王府,江佑、江祀兄弟就立蕭寶玄和蕭寶寅進行討論時,老謀深算的蕭遙光開口了。
蕭遙光說:如果本王有幸被大家看重,將來一定厚報,出大力者,必委以重任,決不食言。
江氏兄弟一拍即合,三人一起研究了下一步的方案,覺得應拉謝眺入夥。
江氏兄弟暗中勸說謝眺支持蕭遙光,蕭遙光也派親信秘密向謝眺致意,希望謝眺做他的同路。謝眺呢,采取推托的辦法來應付他們。蕭遙光見謝眺一味推托,幹脆任命謝眺兼掌衛尉。謝眺沒想到他會來這一手,大吃一驚,感到問題嚴重。他考慮再三,決定告發。
謝眺向太子右衛率左興盛告發蕭遙光等人謀逆之事,不料左興盛竟不敢舉發。謝眺又去找劉暄,劉暄卻把謝眺的話告訴了蕭遙光和江佑。
蕭遙光驚恐萬狀,急忙把江佑等人招來商議,決定先下手除掉謝眺。
第二天早晨,先是江佑向蕭寶卷報告,說謝眺經常煽動內外之人,隨意貶斥皇上,私下議論宮中禁令,誹謗皇親國戚,應當嚴辦。
謝眺還未來得及分辨,劉暄就奏報,說謝眺圖謀不軌,證據確鑿。蕭遙光緊接著說謝眺罪在難赦,理當斬首。蕭遙光的同黨紛紛出來告發謝眺。
眾口鑠金,謝眺有口難辨。其實人家根本不給他辯白的機會。
蕭寶卷本來就是個昏君,哪裏會分辨事情的真假,見這麼多人說謝眺有謀反的企圖,不由分說就將他逮捕入獄。蕭遙光等人買通獄卒,將謝眺害死。
這一年是公元499年,他年僅36歲。
一代詩星,因告發謀反,反而被誣陷致死,可悲可歎。
詩人謝眺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令人痛惜。
有政治家說,謝眺一生猶豫不決,是畏禍心理最終害了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說。蕭遙光謀逆被誅,咎由自取。如果謝眺參與蕭遙光政變成功,事後他能順利做官的幾率很小,或許過不了多久就會被蕭遙光滅口。這個蕭遙光是個什麼人物,他原本齊高帝蕭道成之弟蕭道生之孫。當年蕭鸞為了登上帝位,先後誅殺了自己的兩個皇帝堂侄,蕭遙光就是幫凶,他甚至比蕭鸞更加心狠手辣,鼓動蕭鸞把齊高帝和齊武帝的子孫趕盡殺絕,親族相殘,血雨腥風。如此殘暴之人,如果當上皇帝,謝眺能逃得過他的毒手嗎?
江山可以一起拚打,但是權力是不可以分享的,尤其在這種集權專製社會,這是萬萬不行的。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舉不勝舉。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因此,這種悲劇是那種政治製度造成的,是集權專製的社會造成的。屈原、曹子建暫且不說,陶淵明歸園田居是迫不得已,謝靈運被殺有自身的一部分原因,謝眺被誣陷致死,純屬黑暗政治所致。謝眺沒有一點私心,也沒有一點壞心,為人處世還比較謹慎,在宣城還有不錯的口碑,不謀反不叛亂,舉報謀反反被誣陷,如此黑暗的政治,他又遇上東昏侯這樣的昏君,令人可悲可歎。
在沒有民主和自由的專製社會,他們的悲劇是必然的。這是專製統治的惡果,也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九
謝靈運、謝眺的山水詩與陶淵明的田園詩風格不同,各有特點。
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政治上的弱者,在山水田園間找到了展示自己的位置,成為了影響中國文學史的大詩人。
謝靈運和陶淵明處在同一個時代,經曆同樣的王朝更替和複雜的社會政治環境。但是,由於出身不同,人生經曆不同,思想和藝術觀點也有所差異。
謝靈運出生在門閥士族之家,名門望族之後,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青年時代就繼承了父祖的爵位,享受大士族階層的文化生活,時裝出行,烏衣之遊,盡享魏晉風流。但是他的仕途並不順利,他一次次站錯隊,跟錯人,一次次陷入黑暗政治的漩渦,痛苦之極,卻在永嘉山水之間找到平衡,他調動天才的智慧和才情模山範水,寫出了魏晉時代最好的山水詩。然而,在他的思想深處依然是士族文化,他的詩歌盡管詞句優美,卻無法徹底擺脫玄學的味道,整篇完美的不多。他的詩呈現的是客觀風景描繪,而他的寫作手法得到後人的推崇。
陶淵明出生在沒落的官宦之家,盡管他自小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但出仕艱難,很受歧視和排擠,在門第觀念嚴重的魏晉時代,他在出仕和歸隱之間徘徊,他的人生充滿了悲哀。他有經世濟世之理想,有理想社會之幻想,他的“桃花源”是未來世界的烏托邦。他最終選擇歸園田居,自耕自足,飲酒作詩,實在是一種無奈。在田園生活中,他感受了最基本的生產生命和生活,他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他的詩歌中呈現出的樸素的唯物論思想,穿透了那個時代的文化和觀念,這是他遠高於謝靈運之處。
謝靈運的詩,有些輕,有些飄,有些玄。
陶淵明的詩,則是更深,更沉,更厚重。
謝眺山水詩與謝靈運一脈相承,但由於兩人性格不同,社會閱曆不同,詩歌審美情趣和感悟也有所差異。
謝靈運的詩歌突出模山範水,一景一物,交相輝映。他的許多山水詩都是遊曆紀實,客觀真實,語言鮮麗。但也存在為景作詩,刻意造句,恃才弄玄之嫌。
謝眺善於捕捉最動人的瞬間,以清俊的詩句道破自然之美。如《遊東田》中的“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結軫青郊路,回瞰蒼江流。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治宅》中的“辟館臨秋風,敞窗望寒旭。風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綠”等等。
總體上來講,謝眺的山水詩是抒情的,是主觀情調的。謝靈運的山水詩多是一種畫麵意義。謝眺卻滲入情感,使山水之美和人類內心之美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達到物我兩忘的共鳴境界。這是謝眺與謝靈運詩歌風格的不同之處。
謝朓的五言新詩是“永明體”的旗幟。沈約十分服膺謝朓,盛讚道說:“二百年來無此詩也。”蕭衍稱帝後對謝眺追慕不已,曾說:“三日不讀謝眺詩,便覺口臭”。詩仙李白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可上九天攬明月。”李白一生追求的就是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謝朓的詩歌對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等人的詩歌也有很深遠的影響。
謝眺確實是沿著謝靈運山水詩之路和審美趨向上行的,隻是他比謝靈運寫的更自然更溫暖一些。這是謝眺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