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留住人才
“中國沒有很好的知識經濟的儲備條件,包括知識產權和大批高端人才”,“由於缺乏對管理和經營人才的綜合素質的培訓,僅僅依靠經驗和自己摸索的現象比較普遍,文化產業各個領域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這就需要我們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留住人才。
2.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重在能力
“文化產業需要複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產業領域的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目前在我省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大多缺乏企業管理和市場開發能力,更缺乏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眼光和規劃能力。所以,我們要注重專業人才實際工作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注重不同層次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形成人才隊伍的梯級開發和梯次配置。
3.注重創意策劃人才的發現和培養,發展創意經濟
陝西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發展潛力很大,要使其發揮理想作用,必須注重文化創意、策劃人才的培養,注重提高創意策劃人才集聚效應。陝西發展創意經濟是有條件的,西安高新區將在近幾年集中力量打造唐延路創意產業帶,形成由眾多創意產業和創意企業密集區為支撐的創意產業體係。再如,文化娛樂業出現的“粉絲經濟”現象,也值得注意。陝西不缺文化資源,缺出點子的能人!走西口、軒轅黃帝乃至周、秦、漢、唐文化,一個個陝西本土資源,流失出省、出境、出國,成了人家的品牌,不僅幫人家出名賺錢,還把我們的人才和家當也帶走了。2007年,“北京市政府已發布文化創意產業等四大重點發展領域人才開發目錄,在政策上為推動創意人才的集聚創造了良好條件”。針對“現實中,從業人員往往是有內容知識的不懂技術,而懂技術的又缺乏內容知識。人才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已成為製約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構建多元化的人才開發體係,創建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模式,樹立創新型的微觀管理理念,實施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管理方式。”(2007年6月11日《中國文化報》)北京市高度重視文化創意人才、采取多種措施提高人才集聚效應的做法,很值得我省學習借鑒。
4.注重發揮文化經紀公司和文化經紀人作用
我省專業的文化經紀公司很少,有專業知識、又有成功業績的文化經紀人少之又少。這裏有觀念問題,更有文化經紀人生長環境問題。陝西至今有不少人認為此職業是不務正業,甚至認為幹此活拿的是不義、不正當的錢。這些迂腐落後觀念,需要通過營造文化經紀人成長的氛圍來改變。
三、市場品牌戰略
當某種文化產品成為品牌時,這個品牌就是資本,就是競爭力所在。品牌的核心價值在於“這一個”,在於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就是民族文化符號。“品牌的內涵在於視角印象和效果、可感知性、市場定位、附加價值、形象和個性化(民族心理)。”品牌要素在於形式的獨特性和意義的普遍性。
1.認準陝西的“這一個”
陝西的“這一個”是什麼?是陝西文化特色,是以文化特色定位市場。從宏觀上看,陝西有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間文化、現代文化,而且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典型形態、品牌特征,如有十三個王朝建都在此,集中周秦漢唐70多個帝陵,綿延千餘年的曆史文化品牌;有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有陝北遊牧文化、關中農耕文化、陝南楚文化融合,異彩紛呈的民間文化品牌;更有曆史、革命、民間文化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後而具有秦味的現代文化。從微觀上看,陝西的節慶文化,如清明公祭黃帝典禮、曲江踏青等;陝西的旅遊文化,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楊貴妃華清池和延安紅色旅遊等;陝西的文藝精品,如影視《秋菊打官司》、《激情燃燒的歲月》等,小說《白鹿原》、《人生》等,秦腔《千古一帝》、《遲開的玫瑰》等,還有“長安畫派”、“黃土畫派”係列作品等;陝西的原生態藝術,信天遊民歌、陝北剪紙、關中社火、華縣皮影、老腔等,不勝枚舉。陝西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實施品牌戰略,而這個品牌的關鍵所在是產品要和文化結合,就是說,要靠文化來打造品牌。“通過文化生產來生產文化,通過文化消費來消費文化”。我們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調查研究,摸清我省文化資源家底,對其分門別類,落實保護措施,適度開發,有效利用,特色經營。
2.依托資本,品牌發家
西安市依托文化資本,品牌發家。他們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為契機,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內驅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扶持和引導力度,用資本整合資源,用資本對接資源,堅持一點做大、多點突破,注重發揮板塊聚集效應,彰顯板塊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新突破。以大唐文化、曲江品牌發家的西安曲江新區,充分發揮產業運營優勢,2006年《夢回大唐》赴東南亞進行品牌推廣演出獲得成功,以唐代大明宮遺址為依托成功舉辦了《盛典西安》活動,不僅進一步提升了曲江品牌的知名度,而且影響帶動了一批相關產業的繁榮。曲江新區搶抓機遇,組建成立了曲江文化產業投資公司、曲江會展集團公司、曲江影視投資集團公司、曲江演藝產業集團公司等,從而構建起多門類集群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曲江影視投資集團公司設立4億元風險投資,整合部分影視企業,發起影視產業聯盟,打造完備的影視產業鏈,成功舉辦了“西安曲江國產電影新人新作展”,推出《大唐芙蓉園》等一批優秀影視作品和新人。2006年7月,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團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07年6月28日《陝西宣傳工作》)
3.集聚資源,形成品牌產業鏈
要用陝西傳統文化創造文化產業品牌。西安市東郊的滻河灞河不僅是自然的河流,更是文化的河流,曆史上曾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詞、流連忘返。如今,西安滻灞生態區立足文化環境優勢,培育滻灞城市生態文化品牌。滻灞河生態區深入挖掘整合區內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著力發展文化旅遊、創意、會展、休閑、生態等五大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西安市以豐富文化內涵,激活傳統曆史文化景區為突破點,讓古城牆景區、臨潼驪山和秦嶺北麓等靜態文化動起來,形成了古城南門仿古入城儀式、北門迎賓儀式、唐都上元不夜城燈會、中秋賞月、城牆國際馬拉鬆、“鍾鳴盛世、祈福長安”新春祈福等西安文化旅遊的新品牌、新亮點。臨潼文化產業聚集區投資近15億元,實施秦俑館、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唐華清宮遺址恢複保護及周邊環境改造項目,還推出大型山水實景歌舞《長恨歌》,充分發揮出曆史文化資源的潛在優勢。西安市還挖掘秦嶺北麓的自然資源,策劃開發森林旅遊、自然科學探險、溫泉度假、文化主題公園及旅遊小鎮、農家樂等文化產業項目。(2007年6月28日《陝西宣傳工作》)西安市緊緊抓住曆史文化旅遊價值這個“大品牌”,輻射帶動起周邊文化旅遊的“中品牌”及城鄉文化互動的“小品牌”,形成了文化旅遊品牌生產的文化產業鏈。陝西延安、渭南、寶雞、安康等市充分發揮當地民間文化藝術資源豐富的優勢,實施“一縣(鄉、村)一藝一品”戰略,取得了突出的業績,形成了諸如安塞腰鼓、陝北大秧歌、華縣皮影、鳳翔木版年畫、鳳翔泥塑、安康龍舟節和陝南山歌節等一批在國內外叫好的品牌性係列產品。當然,這些民間文化產品還需要按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的要求進一步打造,使陝西民間文化資源價值發揮更大的效力和作用。
4.品牌立身,創意先行
文化產業從本質上講屬於高智力產業,它不是簡單的技術技巧問題,而是人的文化智商問題,“是人的腦子對文化價值的認知,是對於人類社會的文化、經濟互動關係的把握。”我們可以設立品牌項目工作室,開展品牌策劃工作。“品牌發展離不開堅強有力的團隊,需用傳統文化引領團隊建設。團隊成功關鍵在於一個充滿信任的工作氛圍和一群掌握團隊技能的工作人員。”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自身科技實力強、知識高度密集、產業基礎雄厚等優勢出發,積極發展創意產業。以2006年成功舉辦“中國·西安首屆手機電影節”為標誌,拉開了西安市創意產業發展的序幕。目前,西安高新區共有創意企業1079家,以高新區唐延路為核心輻射全區的創意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2006年,高新區創意企業納稅1.15億元,榮膺“中國十佳最具投資價值創意基地”稱號。(2007年6月28日《陝西宣傳工作》)
創意策劃要從大處著眼,從內容創新入手,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這樣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如美國迪斯尼在香港推銷的一份《獅子王》企劃書中,再三強調影片推廣對象適合所有人士:以動物趣味吸引兒童,以人不能離群獨樂、要對生命和行為負責的教育主題吸引家長,以王子的愛情篇取悅少女,以王子屢曆險境的情節取悅少男,以幽默感和小醜的討好角色取悅一般成人。(朱希祥:《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市場管理》167頁)
四、城鄉文化共贏戰略
陝西是傳統農業大省,大量深廣的文化資源在農村,如民間文化資源。然而,先進和較高層次的科技資源、人力資源和文化傳播資源卻集中在城市,這就需要合理調度、配置使用資源,需要實施城市文化帶動農村文化戰略,形成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互補、互動共贏的局麵。就陝西民間文化資源來說,蘊藏深厚的內容資源,是陝西文化產業發展不可多得的資源寶庫。近幾年,在挖掘“原生態藝術”的口號下,文化水平良莠不齊的“文化人”瘋狂開發,已經程度不同地影響到這些寶貴財富的可持續利用。2007年6月11日,國家建設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邀請世界23個國家的千餘名市長和專家學者相約北京,共議城市文化大題。在其《城市文化北京宣言》中指出:“城市發展正麵臨著傳統消失、麵貌趨同、形象低俗、環境惡化等問題,建設性破壞和破壞性建設的威脅依然存在,城市文化正處於轉型過程之中。”“文化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內涵。城市文化建設擔當著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重任。”並明確提出“城市文化建設要依托曆史,堅守、繼承和傳播城市優秀傳統文化,減少商業開發和不恰當利用對文化遺產和文化環境帶來的負麵影響。”(2007年6月14日《中國文化報》)這說明,城市文化發展是不能沒有傳統文化支撐的。針對陝西實際,實行城鄉文化互補、互動共贏戰略有多重意義:有利於城鄉文化平衡發展,體現出人們享有平等的文化權利,有利於和諧文化建設。城市與農村文化資源互補、互動,有利於提高城鄉文化生活質量。如近幾年出現的“農家樂文化”,城裏人選取農村“內容文化”(回歸自然)享用“農業文明”成果,鄉下人利用特色文化賺城裏人的錢(城裏文化人發現商機,如藝人也加入其中),這有利於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利於和諧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