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化產業的戰略設計,要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陝西文化資源的分析,找出優勢,確定發展目標和戰略重點。然後按照獨特性(這一個,理想的)、係統性(深度的,連續的)、簡潔性(透徹、易懂的)、符號化(內化、象征性)的設計原則,製定出符合陝西實際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體係。
一、文化強省戰略
陝西目前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而不是文化產業大省。建設文化強省,並不是建設文化型省區。傳統的文化戰略的思路偏重於國內問題,如今,全球視角成為製定文化戰略的出發點。我們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四個堅定不移”和陝西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建設西部強省”精神,積極貫徹文化強省戰略,進一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我們要明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的戰略性調整的特殊性體現於:首先,在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層麵上,必須確立文化產業優先發展戰略原則,從而實現宏觀決策逐步由以物質生產為重心向以精神生產為重心的戰略轉移,迎接新世紀知識經濟的大挑戰。”“我國文化產業戰略性調整的方向和目標:一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一是努力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民經濟增長素質,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和產業升級;提升精神產品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含量;提升社會和公民的文明程度。從而提升中華民族全麵趕超先進文明的內蘊力和發展力。”我們在製定文化強省戰略時,要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去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1.政策配套,保障陝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實施
(1)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因為,文化沒有進入市場,沒有進入經濟時空就不是產業。“要重視文化的產業屬性,重塑文化市場微觀主體。要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目標,加快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改革步伐;要進一步放開社會資本、產業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投資門檻,培育新的文化市場微觀主體。要積極發展文化產品市場,加快培育著作權市場、人才市場、資本市場等文化要素市場,加快發展文化中介組織,促使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優化組合,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要進一步革除製約文化發展的體製性障礙,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以文化旅遊、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娛演出為發展重點,構建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和文化企業,大造一批具有陝西特色的優勢文化品牌,增強我省文化產業實力和競爭力,使之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支撐。”(王長壽:《文化強是強省重要支撐》,2007年6月6日《陝西日報》)從文化市場的行業分布來看,經過多年來的培育和建設,我省已初步形成了廣播影視市場、圖書報刊市場、音像市場、文藝演出和娛樂市場、文物市場和旅遊市場,以及近年來興起的民間文化藝術市場等綜合型文化市場體係。從文化市場的格局來看,我省已出現了國家、集體、個體、中外合資等所有製形式並存互補的多元化經營成分,出現了消費形式多樣化、消費主體社會化的局麵。但是,總體來講,陝西文化市場化程度不高,文化市場建設力度不夠。所謂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就要使文化市場化、產業化,文化管理規範化。具體來說,文化市場發展的區域、部門和行業之間要平衡,文化市場布局要平衡。要宏觀調控,避免文化市場在有些地方供大於求,有些地方供不應求(如城鄉文化失衡)的不合理的傾斜。明確文化市場的大眾化定位,避免文化市場高、中、低檔次失衡。從國家文化主權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把握,合理控製境外文化的比重,避免內容失衡造成對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際排擠。要從理順文化管理體製、嚴格執法抓起,避免文化管理失衡。
(2)在文化投資體製上,要形成政府和社會共同投資的新機製。善於運用文化投資中的“借勢經營”策略。要完善法規,理順文化投資融資體係,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
(3)要注重資本資源、技術資源、專利資源和智能資源等資源投入的管理效力。注重符號化的文化知識、經驗型的文化技能和創新型的文化能力等三種文化資源的開發運用。陝西文化資源的整合,可從人切入,重點扶持文化產業示範戶;可從村鎮切入,大力發展鄉土文化產業,真正實現文化產業的規模經營和大眾化產業效力。
(4)政策配套,效益為先。“要抓好文化製度體係建設。要積極構建新型的文化宏觀管理和市場監管體係,堅持和改善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重點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文化市場監管體製、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製、文化投融資體製的改革,增強政府機關的宏觀調控能力、市場監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為社會服務的功能。”(王長壽,出處同前)在文化資源的配置上,要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實行間接宏觀調控。在文化所有製結構上,要同多種經濟成分相適應,推動多元化文化經營格局的發展。在文化管理體製上,弱化甚至放棄微觀管理,真正使各種文化單位、經營部門和中介機構成為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實體。在文化生產運行機製上,按市場化要求理順產權關係,工作重點是放權;同時建立並鞏固文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使這些企業完成經營方式的轉變,即從財產單一的經濟成分向財產混合和多元方向的轉化(租賃、股份、拍賣等方式)。在文化經營機製上,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製,公正、公平的激勵機製,規範、嚴格的約束機製和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效靈活的協調機製。另外,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和績效評價工作,這裏關鍵是要與國際慣例接軌,與國家統計指標體係銜接,堅持科學性、實用性,從而保證這項工作成果的權威性。
2.大力興辦文化企業,不斷提高文化生產力
要提高文化生產力,首先要大力興辦文化企業,而文化企業要通過打造資源鏈、產業鏈和市場鏈來提高生產效率。所謂資源鏈是以核心的創意去組合不同的資源;市場鏈是以核心的產品向相關的市場擴張;產業鏈是以核心產業帶動周邊的領域。提高文化生產力,就要克服區域上、結構上(娛樂業強)和投資機製(國家投資比重大於社會、外資)上的不平衡。陝西文化產業結構要按照布局合理、管理先進、資源優化、有利競爭的原則去組合調整。大力興辦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的規模經營息息相關。“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需要很好的經濟基礎和廣大的市場”,這正是我省眼下所欠缺的。要實現文化產業規模經營,就要使文化企業建立高質量的集團規模,建立文化產業價值鏈。實現價值增值就是對某種資源進行高度價值鏈的整合(陝西民間文化資源可廣度深度開發),關鍵在於對於一個內容可以從不同專業的角度去開掘其價值(比如陝西漢唐文化)。文化產業發展有一條規律:要不通過擴大規模去發展,要不通過價值鏈去發展。陝西文化企業要通過調查研究認清自己的優勢,找準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如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就是依托曲江產業發展優勢,利用政府給予的寬鬆政策,利用唐文化的資源資本,以影視、文娛演出、民俗文化為重點開發業務,撐起陝西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片新天地。
大力興辦文化企業,需要大量投資。文化投資需要市場調查、文化經紀和投資管理等環節來保證。目前,陝西文化投資缺乏科學的論證和評估,投資單一,布局過寬,尚未形成規模經營,而且投資的監督問責機製不力。陝西文化投資需要有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理財經紀公司來指導,需要有嚴格完備的法規來規避風險損失。企業的商業投入是文化投資的主體,政府、社會和企業等的組合投資是重要的補充投資方式。同時,要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民營文化企業投資建設文化項目,像關中民俗博物院、秦嶺野生動物園等發展前景看好的民辦企業,我們要盡力扶助使其發展。文化投資有兩大形式,即產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美國影視的產業投資特點:一是以銷定產,把科學的市場分析放在第一位。二是組合投資,以分散影視投資的風險,並樹立大投資的優勢。三是開發二級市場和延伸市場,不斷挖掘影片的潛在商業價值。四是明星製,通過培養大導演、大明星來擴大票房號召力。五是類型片模式,針對人性的需求,使影片適應不同的觀眾群。六是全球化營銷,不惜擴大宣傳投入,覆蓋全球院線。(參見花建:《產業界麵上的文化之舞》第99頁)這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3.積極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努力提高文化競爭力
經濟與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不積極主動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是不行的。我省要在建立國際文化產業新秩序中獲得自己應有的份額。近幾年,我省加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積極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外來的全球文化影響也可能導致本地文化形式的複興”,我們要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如東南亞地區的產業鏈的整合,美國的內容創新等經驗,大力開拓國際文化市場。要充分利用社會集資和外資舉辦對外文化活動,充分運用市場方式經營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充分發揮陝西文化人才和資源優勢,開發特色文化產業和優勢文化產業,以我們原生態文化資源出奇製勝,以我們獨特的民間藝術“投其所好”,努力提高文化競爭力,實現陝西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二、人才帶動戰略
人才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人才帶動戰略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人才觀,應當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強大的文化產業和良好的文化環境,要吸引大量國內外投資和優秀人才,是不可想象的。”陝西在人才引進中,不僅要找對人才,更要把人才放準位置、用好人才。人不能盡其才,即是人才浪費。陝西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用人觀念要轉變,在用人問題上,要改變求全責備、葉公好龍的狀況,要改變重學曆文憑、重職稱,輕實際能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