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確立文化競爭力觀念
文化競爭力是現實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世界話題。按照美國學者波特的競爭力優勢理論,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第一個關鍵要素是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和資本等的生產要素,第二個關鍵要素是國內市場需求。我們實際上已經乘上世界文化競爭的時代快車,隻有好好學習先進文化技術,建立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體係,按照國際慣例,規範操作,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競爭效力。這裏的關鍵是提升文化價值,因為,“文化產業是以文化藝術為生產資料,進行精神產品生產,進入市場流通的行業係統。文化產業的生產資料必須具有文化藝術價值,這是個核心問題”。這就是說,民族文化價值的“價值”決定文化競爭力。
二、文化管理滯後,創新意識淡薄
中國傳統管理理念是治國治民為管理,主其事叫管,治其事叫理,即管治、幹預。西方的管理理念是處理、經營、協調等。當今世界的管理變革體現在:以知識和創新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是跨文化、跨學科管理。文化管理可根據公益性文化即無償為公眾服務的,準公益性文化也就是重點扶持的文化事項,經營性文化的不同價值取向,分別進行針對性的管理。文化產業是專為大眾消費而服務的現代產業部門,文化產業不同於曆史上的任何一種文化形態,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商品生產已經滲透到精神與無意識領域時代的產物。因此,文化產業的商品原則,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生產方式,標準化生產模式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文化管理就必須是適應上述原則,自覺按其生產規律辦事,實施有效的管理。絕不能再習慣那種靠行政命令、靠壟斷性管理。要不斷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實行法製管理,改變一廂情願的非市場化運行的“軟管理”或無效管理的落後現狀。
1.非市場化的管理體製和經營模式
目前,我省的文化產業市場化程度不高,“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把許多文化的經營部門當作事業單位來看待,既沒有采取合理的市場化戰略,也沒有引進競爭機製,在一些文化領域仍然實行壟斷性經營,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早已不能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我省“目前形成的文化產業集團都是受到行政保護的,以壟斷性資源為投資資本,是區域化、部門化的集團,資金、人才和市場的運作水平都比較低,特別是人才嚴重匱乏”,這些都是製約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那麼,我們在文化產業的具體操作中,應當使用兩隻手,即“看得見的手”計劃經濟方法——政府有條件的扶持,和“看不見的手”市場經濟的方法——放手讓市場引導生產和消費。我們應該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變行政行為為市場行為。
在經營上,要改變“官商結合”的經營模式,改變對基礎資源的高度壟斷,改變文化公司的寄生狀態。一些集團公司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的產業組織,隻有集團公司之殼,管理體製和經營機製無實質變化,在經營各個環節上,缺乏操作性的規定動作,比如,文藝演出市場的操作規程(操作的經營班子與經紀人,適當的商品化包裝,演出時空的拓展,票房的科學操作)等,還是計劃經濟時的思維模式。文化產業必須是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大規模商業運作,必須是通過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組織形態進行生產。要做到這點,就要通過製定完善的文化產業政策法規,創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文化產業的經營體製和經營組織來保證。這裏關鍵所在是要防止和避免文化市場的行政性壟斷。因為這種行政性壟斷排斥市場的平等競爭,不利於加入WTO之後抗擊境外文化資本的衝擊,更不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