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陝西藝術培訓業發展概況(1 / 2)

一、藝術培訓業發展概況

我省真正的藝術培訓業的誕生在“十五”以後。到了這個時期,我省的大專院校和高等教育機構已開始抓藝術培訓,新的中等藝術學校也開始誕生,文化產業逐漸形成,這自然包括藝術培訓業在內,盡管它隻處於萌芽狀態。《陝西省文化事業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長遠規劃》指出:“截至2000年底,全省文化單位共有各類機構8675個,從業人員45629人。其中藝術表演團體118個,8005人;劇場、影劇院112個,1682人;群眾藝術館11個,390人;文化館111個,1979人;文化站1852個,2816人;公共圖書館114個,1572人;中等藝術學校3所,375人;各類文化市場經營單位、場所5214家,從業人員22679人;電影發行機構1140個,6175人。”又指出:“文化產業初步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提高。1999年底,文化產業經營收入48321萬元,上繳費稅1238萬元。”毫無疑問,這些文化單位機構,他們有的兼顧著藝術培訓業,盡管它隻處於起步階段;這些從業人員,有的兼搞藝術培訓,盡管這不是他們的主業;而三所中等藝術學校的藝術培訓色彩也許更濃一些,但他們還不完全是純藝術培訓性質;那些藝術表演團體、群眾藝術館也不能不兼顧藝術培訓,這卻又不能成為他們的主業。所以說,我們無法統計出2000年前我省從事藝術培訓業的準確人數,但這個時期我省的文化產業大軍中,已有一支藝術培訓分隊脫穎而出,他們開始取得了一定成績。同樣,在截至1999年底我省文化產業48321萬元的總收入中,其中就有一部分是藝術培訓業的收入,盡管它還十分微不足道,但畢竟已經有了收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十五”期間,我省的藝術培訓業處於萌芽時期。

而“截至2003年底,我省文化係統文化產業機構有7785個,從業人員46746人,機構稍有減少,但人數卻有所上升,年總產出也上升為18.06億元,年增加值9.33億元,年上繳稅金2.06億元。其中文化部門文化產業機構2130個,從業人員16900人,年總產出2.67億元,年增加值1.56億元,年上繳稅金203.6萬元。在文化部門登記管理的社會文化產業機構5633個,從業人員29756人,年經營總收入15.386億元,年增加值7.773億元,年上繳稅金2.042億元。這便初步形成了包括演出、電影、音像、文化娛樂、文化產業、藝術培訓、藝術品、對外文化交流在內的文化市場體係”。(見陝西省文化廳主辦的《文化工作研究》所刊《陝西省文化係統文化產業發展綜述》一文)這也就是說,時至2003年底,我省的藝術培訓業同文化產業一樣,已經初步形成。

從2004年到2007年,我省的藝術培訓業也還是形成階段或者是初步發展時期。我們對於我省的藝術培訓業的估計,不可以過高也不可以過低,它既不是沒有也不是很快很好。

同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遠遠落後;同經濟發達的省市相比,我省的文化產業則稍稍落後。藝術培訓業包括在文化產業之內,它應當與文化產業基本同步誕生又同步發展。換言之,我省的藝術培訓業基本還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它得益於我省的大專院校和藝術學校偏多的優勢。

二、藝術培訓業發展階段

中國藝術培訓業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而逐步興起和發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很長的時間裏,文化活動都是嚴格按照計劃來配置資源,進行有計劃地生產和有組織地欣賞觀看。文化單位都是事業單位,不是以創造產值為目的的企業。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不是獨立的、能夠營利的產業經濟活動。改革開放以後,這種局麵率先被娛樂業的興起所打破,營業性舞會等娛樂業的風靡,開啟了社會辦文化的先例。就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藝術培訓業應運而生。我省的藝術培訓業的發展,大致分三個階段:

1.興起階段(1985-1991)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路線為標誌,改革開放催生了我國文化領域中的產業因素,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娛樂業和廣告業蓬勃興起和發展,體製外創辦文化企業的潮流開始衝擊著體製內文化事業單位,催生了短平快的藝術培訓業,1983年7-8月間,文化部少兒司和未來出版社在西安舉辦兒童文學培訓班,培訓人員有七八十人,以培訓兒童文學作者和兒童文學工作者為主,費用由各個單位報銷或個人自費。葉君健、陳伯吹、洪汛濤、蔣風等多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前來講課,這開了陝西藝術培訓之先河。從此大大小小的文學培訓班和戲曲培訓班便開始出現,而音樂、舞蹈和書畫培訓班卻少有舉辦。與此同時,各大專院校的藝術教育開始恢複,藝術培訓開始形成,中等藝術學校也開始正常或恢複(如成立於1955年、停辦於“文革”中的陝西省電影學校就恢複於1980年,1988年改為陝西省電影電視學校),各協會、各級工會組織、各地市縣的群藝館和文化館奉行“以文養文”、“多業助文”、“多業助教”的精神,藝術培訓也偶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