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陝西藝術演出(市場)業的發展策略(2 / 3)

3.強化市場主體,形成以藝術創作與市場為中心的管理體製與運行機製

在表演藝術市場,市場的主體是表演藝術團體。強化市場主體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讓這些團體按照現代企業製度逐步改組改造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促使表演藝術團體形成以藝術創作與市場為中心的管理體製與運行機製,以適應社會主義藝術市場的發展需要。

表演藝術團體分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盈利性的表演藝術團體,集合各種藝術生產的要素,為社會提供藝術產品和服務,是具有法人資格、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實體;非盈利性的藝術表演團體與盈利性的藝術表演團體之區別,就是不能分紅,其他方麵應該是一致的。所以說,不管是盈利性的或者非盈利性的表演藝術團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都是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都要按照產業化的運作手段,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表演藝術團體要按照現代企業製度進行改組。所謂現代企業製度,是指符合社會化大生產要求,適應市場經濟的“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依法規範的公司製企業製度。對國有表演藝術團體的改革,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是解決政企職責分開的組織手段,是理順產權關係的組織形式,是團體成為獨立法人的組織保障,也是轉變國有表演團體領導體製、組織製度,實現科學管理的現實選擇。

按照現代企業製度重組的表演藝術團體要形成以藝術創作與市場為中心的管理體製與運行機製。同時我們必須麵向市場,麵向廣大人民群眾。如果脫離廣大觀眾,隻管生產,不管市場,隻管投入,不管產出,那就必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中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4.加快資本運作,大力吸收各國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形成新的產業優勢

我國文化企業的資本規模與國外比較,差距甚大,嚴峻的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加快資本運作。文化資本運作就是把文化企業所擁有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轉變為可以經營的價值資本,通過對文化資本的重組、參股、控股、租賃、收購、兼並等多種運行方式進行有效的經營,實現文化資本的增值。

(三)利用舞台藝術固有資源優勢打造名牌藝術市場

陝西具有發展演出業的良好基礎,不僅各種演出門類齊全,而且由於長期以來豐富的文化涵養、浸染和熏陶,民眾對藝術普遍具有濃厚的興趣和欣賞水平。但演出市場的長期低迷狀況,既缺乏有影響力的藝術產品,又缺乏市場運作意識。首先,各演出機構缺乏聯合與協作。陝歌的《仿唐樂舞》、華縣皮影、安塞腰鼓、陝北剪紙等都能走出國門,但由於陝西缺乏演出業大發展的背景環境,這些藝術產品至今還沒能做大做強,正是因為各自孤軍奮戰的結果;其次,演出市場缺乏精品。雖然每年也有不少的演出作品獲獎,但由於離市場以及民眾需求較遠,常常是叫好不叫座,不能實現其經濟價值。因此,要提升演藝市場的人氣,就要以市場為導向營造環境,打破行政區域的條塊分割,淡化國有、民營、私營等身份概念,對現有的演出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不斷地推出演出行業的經典作品。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演出經濟公司,站在國際、國內市場思維製高點上,依據市場需求,組合演出機構,整合資源,推出特色產品,並將國內優秀劇(節)目和適合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藝術產品、藝術機構推向更新、更大的國內外舞台。隻有這樣,才能將分散的文化資源轉化為集中有序的文化產品,從而減少文化資源浪費,提高藝術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演出機構的市場適應能力。再次,建立經紀人製度和現代企業的管理運行製度。以前,各演出院團隻管生產,而不用考慮產品的市場銷售;而市場經濟時代,演出院團卻變成了既要抓生產,又要抓市場,既是產品生產者,又是市場經營者這樣的雙重身份,這同樣不符合現代化市場運行的要求。市場化運作是一個要求各個環節既要有分工,又要有相互協作的整體。因此,在演出行業中建立現代企業運行機製,使藝術產品的生產、流通、管理各環節“各行其是、各盡所長、各盡所能”,這樣才能保證演出院團提供的產品質量是上乘的,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渠道是暢通的,產品市場的運行環節是科學而高效的。

(四)繼續加大對民營表演團體的政策扶持力度

各級文化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發展民營表演團體。一是對從事地方戲曲、曲藝、雜技、皮影、社火、民間音樂舞蹈等表演團體可作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向文化主管部門申領營業性演出許可證;二是民營文藝表演團體享有政府對國有演出團體創作、排演等方麵同樣的支持,享有藝術評價、人員職稱評定的待遇和優秀節目向省外、國外推介演出的同樣政策。希望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熱情為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服務,積極扶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發展、壯大,引導他們科學管理,堅持守法經營。要鼓勵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紮根鄉土,弘揚優秀民間文藝,為當地群眾演出,並組織專業文藝工作者進行指導,提高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演出質量和品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

附:典型案例1

以藝術表演為中心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周知

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怎樣激活國辦藝術表演團體,找到切合自身實際的產業定位,直接關係著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直接影響著國辦藝術表演團體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近十多年來,陝西省歌舞劇院始終堅持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的產業發展思路,從不自覺到自覺走進市場、認識市場、拓展市場,經曆了風風雨雨,有經驗,有教訓,有成績,有困惑。在實踐中摔打總結,在總結中認識探索,找到一條在兩製交叉轉型時期符合國辦藝術表演團體實際、有利於優化生存環境、實現自我發展的產業發展模式。

一、直麵改革現實,轉變思想觀念,確立“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的發展定位

陝西省歌舞劇院(以下簡稱陝歌)有在冊演職人員465人,離退休幹部184人。建製包括音樂舞蹈團(含歌舞團、古典藝術團)、歌劇團、輕音樂團三個演出實體和一個院部行政管理機構。屬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工資撥款為總額的60%,其他事業撥款不足總額的20%,每年的經費缺口在500萬元左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的多元分流,舞台表演藝術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計劃經濟體製下的大包大養時代一去不複返,國辦藝術表演團體的生存和發展麵臨巨大的衝擊和壓力。陝歌認識到,作為國家重點扶植的藝術表演團體,貫徹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發展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歌舞藝術、歌劇藝術和民族音樂藝術,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新世紀賦予的職業使命。轉變思想觀念,把藝術生產納入產業去經營,把管理型劇院轉化為經營型劇院,這是新時期國辦藝術表演團體轉型的必由之路和自強之路。陝歌提出“繁榮創作出精品、建設隊伍出人才、活躍演出出效益”的思路,確立了“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的文化產業發展定位,大膽把藝術表演作為“商品”推進市場,走自己的產業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以人文為特色的陝西旅遊業為陝歌發展“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的文化產業提供了大好機遇和廣闊空間,成為陝歌實現文化產業全麵啟動的突破口。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初衷的陝歌古典藝術團創作演出的《仿唐樂舞》和歌舞團創作演出的《唐·長安樂舞》在國內外文藝舞台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成為古都西安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豐富了外賓和內賓在西安旅遊期間的文化生活,改變了旅遊者“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現象,受到西安各大旅行社的關注,他們紛紛提出與陝歌聯姻合作為外賓進行定點商演的意向和要求。這一要求,促進了陝歌把“兩唐樂舞”作為藝術商品推進旅遊文化市場的探索實踐。經過一年的醞釀和準備,歌舞團於1988年3月1日率先跨出第一步,與西安國際旅行社簽訂了為期八年的在唐樂宮全年演出《唐·長安樂舞》的商演合同,演出受到外賓和內賓的熱烈歡迎。接著又和日方獨資經營的唐華賓館簽訂了五年的《唐·長安樂舞》演出合同,一團兩點每年演出600多場。與此同時,古典藝術團又辟蹊徑,先後和人民大廈集團、皇城賓館等企業簽訂了全年演出《仿唐樂舞》和“唐歌舞”的演出合同,采用包場利潤分成等經營方式,劇場大演出和包場小演出相結合,每年演出500多場。唐樂舞是盛唐時期文化鼎盛的象征,越來越多地受到我國和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睞。該劇目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文藝舞台上第一部反映唐樂舞的劇目,其輝煌、典雅、端莊的中國氣派,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目前該劇目經過2萬多場的演出,演出直接收入4000多萬元,已形成久演不衰的精品劇目和著名品牌,“兩唐樂舞”成為西安地區旅遊文化市場的主打產品,成為陝西旅遊文化的特定窗口。隨著我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及國內外文化藝術的廣泛交流,其演出前景比較樂觀。

“兩唐樂舞”在旅遊文化市場釋放的產業效應,大大鼓舞了陝歌走“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穩定的演出收入補充了國家財政撥款的不足,改善了職工生活,為劇院藝術生產積累了相應的資金,使劇院的生存環境得到優化並進入良性循環,也使陝歌的領導集體在劇院建設的決策上,把以旅遊定點演出作為劇院生存支柱自覺地上升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高度上去認識。

“兩唐樂舞”在旅遊文化市場釋放的產業效應,證明真正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優秀藝術作品在文化市場一定會立於不敗之地,取得兩個效益的雙豐收,並為國辦藝術表演團體確立“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的文化產業之路展示了廣闊的前景。

二、遵循市場規律,增強品牌意識和經營意識,及時調整藝術生產關係

“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發展文化產業的本體意識的確立和產業經營定位,把陝歌的藝術生產全麵推向市場。無論是音樂舞蹈團的“兩唐樂舞”、歌劇團的大型民族歌劇《張騫》、《司馬遷》,還是輕音樂團的綜藝音樂節目,三個演出實體都以繁榮發展為主旨,按照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要求,根據藝術品種的觀眾層麵,把演出推向不同層麵的演出市場,以產業意識進行藝術產品的生產和經營。

陝歌的領導集體是一個藝術家型的領導班子,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缺少足夠的藝術科學管理和文化產業經營經驗。他們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汲取“文人經商,十敗九光”的負麵教訓,交了不少“學費”,從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市場規律使他們認識到,名揚國內外的外向型旅遊文化精品品牌“兩唐樂舞”,“中國歌劇史上裏程碑式”的民族歌劇《張騫》和《司馬遷》,著名作曲家趙季平,著名歌唱家馮健雪、安金玉、米東風等都是陝歌寶貴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廣泛的藝術影響提高了陝歌的聲譽和品牌效應。

在藝術產業的經營上,劇院領導強調要增強品牌意識,發揮精品效應、名人效應,把藝術產業推向深層發展。在產業結構上,陝歌提出以兩唐樂舞為龍頭,拓展唐樂舞係列旅遊文化精品名品劇目,滿足市場的品牌需求,確保藝術產品的發展勢頭和發展後勁。在經營意識上,強調要處理好兩個效益的關係,對公益性演出活動、慶典演出、扶貧演出、慰問演出以注重社會效益為基點,不盈利,無條件履行國辦藝術表演團體的職業義務。凡盈利性的國內外商演、文化交流活動都根據市場規律注重經營效益,賠錢的活動不參與,賠錢的演出不成交。實踐中雖然遇到計劃經濟體製下思維模式的慣性阻力和幹擾,但最終還是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效果。

在拓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實踐中,他們發現,在西安地區,無論是舞台演出、禮儀表演,還是茶道表演等,幾乎所有的旅遊文化產品,隻要與唐相關,就產生有觀眾、有市場、有效益的熱點效應。這成為陝歌發展唐樂舞係列藝術產品的決策依據。十多年來,在兩唐樂舞之後又相繼推出《唐都風情》、《唐·開元伎樂》、《大唐禮樂》等六台優秀唐樂舞係列劇目,積累唐舞、唐樂、唐歌優秀節目60多個。為確保唐樂舞係列的精品品牌不失光彩,每年堅持在演出淡季對旅遊定點演出的節目進行加工、修改、補充,更新舞台設施和舞台美術,重新錄音,重新置景,重新添置演出服裝,先後投入經費100多萬元。對舞蹈演員十次調整陣容,三次更新換代,使產品的藝術含量不斷提高,使唐樂舞係列精品更精,名品牌子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