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我國藝壇,情景舞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已成為一個引人矚目的新事物。僅正式公演且產生過一定影響的,就有江西的《井岡山》,上海的《月牙五更》,四川的《天使在人間》,北京的《愛情盒子》,河南的《風中少林》,甘肅的《大夢敦煌》,廣西的《印象劉三姐》和雲南的《雲南印象》等等,頗給人以琳琅滿目之感。
陝西的藝術家們在這個新時期的藝術博弈中不甘落後,也集結出戰,大顯身手,在旅遊產業界大亨們的強力支持下,先後創作並演出了《夢回大唐》(由大唐芙蓉園策劃投資)和《長恨歌》(由陝西省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策劃投資)。
西安市歌舞劇院堅持打仿秦仿唐樂舞這個品牌,走文化和旅遊相結合的路子,截至2006年11月底,《唐宮樂舞》和《秦風唐韻》兩劇在唐樂宮和唐華賓館已演出510場,收入141萬元,提前完成了年度演出場次和演出收入任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探索出一條文化與旅遊結合發展文化產業的新路子。
大型山水情景舞劇《長恨歌》,以唐華清宮遺址為背景,以唐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為依據改編而成,用十一個場景的切換,形象地再現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淒婉愛情故事,情景交融,色彩繽紛,讓人耳目一新。大型山水情景舞劇《長恨歌》,無愧是大製作、大氣魄、大手筆,它真山真水、虛幻浪漫、如詩如畫,堪稱我省表演藝術作品的空前佳構,為我省舞劇藝術的創作與演出開了新生麵。
在旅遊勝地臨潼華清池演出的實景歌舞《長恨歌》是一個成功的創造性的藝術嚐試,它的意義首先不在演出本身,而在於開拓了陝西旅遊文藝的新思路,開拓了陝西旅遊發展的新理念。
自從20世紀80年代陝西創作演出了《仿唐樂舞》,並把它作為陝西接待中外遊客的主打作品之後,陝西省旅遊文藝表演一直停留在台上演出台下看的劇場演出水平上。《長恨歌》第一次走出劇場,走進曆史實景,打破舞台框框的限製,搞了一台身臨其境的、演員與觀眾互動的精彩節目,它的參與性、親曆性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它使觀眾走進曆史、感受曆史、親近曆史人物,產生夢回盛唐、夢回李楊愛情的親曆感。從這個角度看,它強化了、提升了、活化了、打開了一個物景點華清池。
它啟示我們,旅遊演出是作為風情展示,作為民俗介紹,作為餘興和點綴,還是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即用藝術重現和活化旅遊景點,使景點由物向人轉化,由靜觀向動態轉化,由現象向感情轉化。
它的意義,還在於促使陝西旅遊演出由《仿唐樂舞》的傳統市場開始向現代市場提升。大量的現代科技手段、現代樂舞觀念和色彩理念的輸入,曆史真實性和藝術現代性的完美結合,在我們麵前展現了大投入、大製作、強效果、高回報的現代市場循環。
現在,我國已先後推出了三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情景演出,最早一台是在桂林陽朔推出的由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一台是在雲南麗江推出的仍由張藝謀導演的《雲南印象》,一台即為陝西臨潼推出的《長恨歌》,前兩台以展現山水風情為主,後一台則以人文曆史為主,各有所長,各有千秋。這種大膽出新的演出是改革開放、旅遊發展的必然,是藝術思想的重大突破和推進。
3.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劇目
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於2002年啟動,是一項旨在提高藝術質量、著眼文化積累的文化建設工程。
2006年11月28日,從北京傳來消息,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演的大型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在“2005-2006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中一舉奪魁,榮膺十大精品劇目榜首。這是陝西在該項目評選中零的突破,被譽為“陝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重要篇章”。
1998年創排的大型眉戶現代劇《遲開的玫瑰》以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優良品質先後榮獲中國藝術節大獎、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進步獎”金獎、第十一屆“曹禺戲劇文學獎”、文化部第九屆“文華大獎”、中宣部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大獎。這次榮膺“2005-2006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為陝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曆史篇章。該劇自搬上舞台以來,至今演出已逾400場,並被山西、江蘇、青海、寧夏等省區(市)的多個劇種、多家劇團移植排演逾千場,成為我省當之無愧的優秀品牌和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