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藝術表演團體的產品與服務
1.外向型代表作品
近年來,以陝西省歌舞劇院、省戲曲研究院為龍頭的陝西演藝界,精心策劃,認真編排,推出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品,作為陝西藝術的代表,或在陝西本土向前來觀光旅遊的中外遊客演出,或出省、出國演出,把具有濃鬱陝西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或特色文化帶到了五湖四海、世界各地。
以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初衷的陝歌古典藝術團創作演出的《仿唐樂舞》和歌舞團創作演出的《唐·長安樂舞》在國內外文藝舞台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成為古都西安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1988年3月1日,陝歌古典藝術團率先跨出第一步,與西安國際旅行社簽訂了為期八年的在唐樂宮全年演出《唐·長安樂舞》的商演合同,演出受到外賓和內賓的熱烈歡迎。接著又和日方獨資經營的唐華賓館簽訂了五年的《唐·長安樂舞》演出合同,一團兩點每年演出600多場。與此同時,古典藝術團又辟蹊徑,先後和人民大廈集團、皇城賓館等企業簽訂了全年演出《仿唐樂舞》和唐歌舞的演出合同,采用包場利潤分成等經營方式,劇場大演出和包場小演出相結合,每年演出500多場。目前該劇目經過2萬多場的演出,演出直接收入4000多萬元,已形成久演不衰的精品劇目和著名品牌,“兩唐樂舞”成為西安地區旅遊文化市場的主打產品,成為陝西旅遊文化的特定窗口。隨著我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及國內外文化藝術的廣泛交流,其演出前景比較樂觀。2006年9月25日,“中印友好年·陝西文化周”在印度首都新德裏拉開帷幕。展現中國古代盛唐風采的大型文藝演出《仿唐樂舞》向印度觀眾再現了1000多年前中國盛唐樂舞的輝煌。這是陝西首次在境外舉辦“陝西文化周”。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以秦腔、眉戶、碗碗腔等陝西地方劇種的形式演出了600多部整理、改編傳統戲,創作現代戲和新編曆史劇,形成了“磅礴、質樸、清新、縝密”的藝術風格。在各個曆史時期,藝術家們將戲曲事業與曆史進程緊密相連,自覺地擔當社會責任,參與社會大眾精神構建的過程,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從我國現代戲開山之作《血淚仇》到《梁秋燕》、《杏花村》、《漂來的媳婦》、《留下真情》、《好年好月》等都久演不衰。改編傳統戲《趙氏孤兒》、《遊西湖》、《金琬釵》,新編曆史戲《千古一帝》、《楊貴妃》、《鳳鳴岐山》等也產生了廣泛影響。諸多劇目多次進京獻禮演出,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進行“西部文化東部行”活動,深入農村社區進行演出,受到全國觀眾的熱烈歡迎。
西安兒童藝術劇院一方麵抓緊創作,排練一些高質量的大戲,另一方麵主動出擊,從參加江、浙、滬地區的演出洽談會開始,本著“宣傳西安兒藝,擴大影響,廣交朋友,開拓市場”的原則,十多年來先後建立了江、浙、滬、北京、武漢、廣東演出基地,並和一些省市建立了業務關係。2002年,西安兒藝根據需要成立了市場演出部,建立西安客戶資料庫,將各區縣所屬學校的地址、電話、校長姓名、學生人數等整理歸檔,做到心中有數。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穩穩占領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北京市場,在全國演出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2004年,他們組成精品劇目《醜小鴨》、法製教育劇《呼喚》、快樂戲劇《兒童劇場》三個劇組分赴各地演出,到11月底已演出474場,收入171萬元。
2006年8月28日至9月3日,“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播出。集中展示包括秦腔、眉戶、碗碗腔、商洛花鼓等主要戲劇種類的經典劇目;展示包括華陰老腔、弦板腔、漢調二黃、華縣皮影、合陽線戲、陝北說書和西安鼓樂等原汁原味的陝西地方小戲原生態藝術的無窮魅力。這是一次陝西地方劇種的大薈萃,是秦腔優秀傳統劇目和陝西地方戲曲代表劇目的一次大展演,更是陝西近年來戲曲舞台創作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是陝西藝術多年來在央視向全國人民的第一次集中亮相。
2.旅遊藝術作品
陝西是旅遊資源大省,可供利用的資源很多,關鍵是缺乏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陝西省歌舞劇院古典藝術團創作演出的《仿唐樂舞》掀開了陝西浩渺曆史文化資源的一角,開始了讓曆史文化“動起來”的探索。《仿唐樂舞》演出十餘年,保持了長演長新、經久不衰的良好勢頭,作為曆史文化藝術商品,《仿唐樂舞》在滿足旅遊者心理需求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初步樹立了陝西旅遊業經營文化的理念。《仿唐樂舞》是一幅流動的盛唐畫卷,唐太宗親製舞圖,備極華麗、震撼人心的《秦王破陣樂》,既能使觀眾領略唐代樂舞的雄渾豪放,又能體驗到秦代兵馬俑的虛擬實境。《霓裳羽衣曲》華麗飄逸,場麵宏大,表現出盛唐時國家強盛、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時代精神。富麗堂皇的大唐芙蓉園仿唐園林建築,色彩華麗的《夢回大唐》演出,濃鬱的盛唐文化氣息,現代技術與曆史文化資源的巧妙結合,使遊客恍然置身於大唐盛世,流連忘返,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