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陝西藝術演出(市場)業發展概況(2 / 2)

2003年,陝西省文化廳在演出市場的管理上,積極從單純的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寓管理於服務中,對演出主辦方在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積極幫助協調解決,從演出單位遞交申報材料開始一直到演出結束都給予大力支持和全方位指導、扶持,由“單點式服務”轉變為“在線式服務”,也就是說,從主辦方遞交材料之日起直到演出散場,文化主管部門都全程服務,切實從“辦文化”向“管文化”和“扶文化”方向轉變,為演出單位排憂解難,為演出活動保駕護航,把西安的演出市場做成音樂歌舞愛好者的聖地、藝術家和明星施展才能的福地、演出經紀機構和投資方賺錢的寶地。

正是采取了這種全程在線式服務的管理模式,兩年來,在陝西舉辦的演出場場成功,並取得雙贏,為演出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自2004年至2006年,陝西省共舉辦各類演出93940餘場,其中國有專業演出5.5萬餘場;大型組合及港澳台演出50餘台,演出近80場。涉外演出28台,60餘場,邀請了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波蘭、奧地利、印度、朝鮮等30多個國家的優秀表演團體來陝西省演出。定點涉外演出90批(次),演出11800餘場(次);引進國內表演團演出40餘台,演出近100場;省內外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演出26900餘場(次)。

目前陝西有演出經紀公司16家,其中15家為民營公司。這些民營公司競爭意識強烈,機製靈活,市場抓得準,由他們策劃經營引進的各種演出活動,無論是港台或大陸歌星演唱會,還是歌舞音樂會無一“流產”。豐富多彩的演出激活了陝西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好戲的繁榮景象。

演出市場的火爆不僅讓古城老百姓獲得巨大的精神愉悅,另一個收獲是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演出業中來,並向做大做強的目標邁進。他們在不斷擴展文化經營視野的同時,也出現規模化經營的趨勢,演出場所開始向大劇院轉移。由陝西民營文化企業的龍頭——陝西陽光麗都實業集團投巨資的陽光麗都大劇院的建成,就是最顯著的標誌。

陝西民營文化企業日益增多、演出市場日益繁榮發展的原因,主要是得益於文化部新出台的《演出管理條例》,得益於省文化主管部門轉變觀念,消除所有製歧視,轉變政府職能,樹立服務型新形象。

西安曲江一直在發展演出業,在其各大旅遊景點,一般都有常駐的演出項目。2006年,《夢回大唐》新加坡巡演成功,在東南亞刮起了一股盛唐旅遊風;大型山水情景舞劇《長恨歌》被稱為是國內唯一以“真山、真水、真曆史”為背景,在故事的發生地演繹的大型情景舞劇;《2006·盛典西安》的成功舉辦則創造了曲江曆史上最輝煌的藝術盛典。通過一係列大型演出活動的成功舉辦,曲江文化集團對演出業的理解逐步加深,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安》的策劃也因此成為現實,《印象·西安》將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力爭在2008北京奧運會前推出。

西安演出市場在全國的起步不算太晚,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被全國市場托起來。1994年的“十大金曲頒獎典禮”和1996年的“崔健搖滾晚會”都相當成功,崔健、張明敏、奚秀蘭以及黑豹樂隊等一批明星的巡回演出,將西安的市場曾經攪得風生水起,應該算是西安演出市場開放的起步。

但後來西安演出市場漸漸與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拉開距離,走入低穀。一直到2002年之前,西安演出市場都是投資商們醒不來的噩夢。

西安的演唱會市場的複蘇跡象,始於2001年9月份的羅大佑西安個人演唱會,當時的門票破天荒地賣出了3萬張。

業內人士介紹,這場演唱會是北京的公司組織的,雖然沒有走出賠錢的怪圈,但卻是第一次把正規操作帶到了西安市場。如果說西安的演唱會市場有自己的運作流程,那也是這次演唱會模式的沿襲。而且開創了場地內可以放進觀眾的先河,成為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歌迷與歌星近距離接觸的演唱會。

但真正的變化是從2002年開始的,9月,劉德華在西安舉辦個人演唱會大獲成功,演唱會的可觀收入,到現在都是西安演唱會史上的票房神話。更重要的,這是西安人自己操作的演出。後來的各類演出活動,尤其是演唱會市場都開始逐步增溫。

來自陝西省文化廳市場處的數據顯示:僅從2003年到2005年,在全省舉辦的大型演出就達140餘台,500餘場,全省各類演出共計近2萬場。

2006年,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榮獲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劇目榜首。歌劇《司馬遷》、話劇《又一個黎明》、商洛花鼓戲《月亮光光》等十多部作品分別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等眾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