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陝西文化旅遊業發展策略分析(3 / 3)

西安曲江新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前身是1993年依據國務院文件精神設立的以發展文化旅遊為核心產業的省級開發區,2003年更名為西安曲江新區。更名以來,曲江新區堅持以“文化產業立區,文化旅遊興區”為宗旨,以盛唐文化為品牌,以資源整合為手段,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帶動戰略,先後建成了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北廣場、曲江海洋館、曲江國際會展中心等多項文化工程,策劃開展了“曲江國際唐人文化藝術周”、“盛典西安文化活動”、“曲江國際文化論壇”、“曲江國產電影新人新作展”等一係列重大文化活動,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曲江文化品牌。同時,曲江新區不斷創新開發思路,提高城市運營水平,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實現了文化產業、文化事業、文化工程和城市新區建設的協調統一,走出了一條具有曲江特色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不再僅僅是旅遊區

作為中國最富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之一,西安發展文化旅遊具有先天資源優勢。到過西安的人,基本都會去看一眼大唐芙蓉園這個中國第一家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體驗一下曾經的盛唐文化。

“震撼、驚奇,震撼我們祖先的偉大,驚奇我們把文物從地下搬到地上,從館內搬到館外的超常手法。文化資源可以這樣變為旅遊項目!”一篇文章這樣評論大唐芙蓉園。

2006年,大唐芙蓉園共接待遊客171萬人次,旅遊收入1.15億元。而在曲江,大唐芙蓉園隻是若幹文化旅遊項目中的一個。僅國家4A級景區,曲江就有三個,除了大唐芙蓉園,還有大雁塔景區和曲江海洋世界。而已經或將要開工的曲江池—寒窯遺址公園、大唐不夜城、法門寺景區等大型文化旅遊項目,更將提升曲江旅遊的品質。

毫無疑問,旅遊已經成為曲江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曲江絕不僅僅滿足於此。會展、影視、演出、出版等產業,已經讓曲江名滿天下。

曲江一直在發展演出業,在其各大旅遊景點,一般都有常駐的演出項目。2006年,《夢回大唐》新加坡巡演成功,在東南亞刮起了一股盛唐旅遊風;大型山水情景舞劇《長恨歌》被稱為是國內唯一以“真山、真水、真曆史”為背景、在故事的發生地演繹的大型情景舞劇;“2006·盛典西安”的成功舉辦則創造了曲江曆史上最輝煌的藝術盛典。通過一係列大型演出活動的成功舉辦,曲江文化集團對演出業的理解逐步加深,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安》的策劃也因此成為現實。據了解,《印象·西安》將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力爭在2008北京奧運會前推出。

曲江的影視產業也已經逐步為世界認同,成為西部影視的代名詞。曲江希望打造西部影視高地,致力於整合陝西省內外影視資源,發展規模化、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影視產業,全麵提升陝西影視在中國影視產業的影響。很多影視投資商希望到曲江淘金,正在商談的公司和個人更是多達幾十家。在2006年的第四屆北京國際影視節目展上,由曲江影視領頭的陝西影視軍團共帶來11部160集影視劇,其中數部簽約,光中影視《雙槍李向陽》更是賣出1200萬元的高價。

會展業同樣如此。2006年3月,曲江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工程建成開放,並成功舉辦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目前,已有50多家會展企業入住,60多個知名會展預定在這裏舉行。而未來,曲江文化產業集團將整合會展資源,建設占地3700畝的曲江國際會展產業園區。

影視、演出、會展和旅遊相互支撐、相得益彰。以影視產業為例,曲江組建影視集團將通過大製作電影《法門寺》將法門寺推向世界,通過電影《黃帝》、《大秦帝國》、《司馬遷》、《老子》、《財神》、《延安頌》、《寒窯》帶火鹹陽、渭南、樓觀台、財神故裏、延安、曲江等的旅遊。

這是曲江文化產業的真實寫照,更是曲江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突破口,可以這麼說,曲江有可能成為全國最大的文化產業園,而園內文化產業各子門類也已經開始顯現出集聚效應。

為什麼偏偏是曲江?

在全國很多大中城市都在大力提倡“經營城市”,都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時,為什麼偏偏是曲江走在了前麵?答案或許是:思想有多遠,曲江就能走多遠。曲江的思想,包羅萬象,關注宏觀和微觀,既有對理論的思考,更有對實踐的把握。曲江意識到必須要重視文化產業,這其中既有對產業升級的理解,更有對數字的敏感:旅遊業、影視業、會展業的拉動係數分別是1:5、1:4.2、1:9。據初步估算,文化產業的綜合拉動係數是1:6,而房地產業是1:2.8,金融業是1:4,電訊業是1:3.3。這個簡單的數據足以支撐曲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策略。

曲江的文化傳統而又時尚,使得曲江的文化產業有內容、有看頭。傳統文化是曲江的看家本領,也是立身之本,這無論是從旅遊,還是影視、演出都可以看出。曲江的文化又很時尚,因為曲江已經意識到,隻有足夠時尚,才可以吸引足夠的消費群,文化產業才不會成為小眾遊戲。激光水幕電影、國際流行音樂節、手機電影節、超女巡演、網絡選秀……曲江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的晴雨表。曲江也因此有條件立誌做文化產品的輸出基地。

曲江發展文化產業的手段,又處處蘊含市場經濟的光輝。他們認為,文化產業不僅屬於文化範疇,更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與物質經濟相對應而存在的精神經濟。文化產品具有的可複製性、盈利性、人本性和創意性,使文化產業有別於文化事業和其他工業產品;沒有複製或者盈利的文化演出不是文化產業;沒有創意和人本的重複生產,隻能是工業中的重工業或者原材料工業,不是文化產業;沒有盈利和人本的複製和創意,隻能是僅流傳於小圈子的自娛自樂或者個人快活。

在這些理念的支撐下,曲江對文化產業有自己的主張:在文化產業的主導領域行動。由此,我們看到曲江在旅遊、影視、演出、傳媒等領域,甚至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所作出的貢獻。

曲江發展文化產業的思想體現在細微處。以營銷策劃為例,曲江的理念已經比較先進,當很多傳統文化企業對事件營銷一無所知時,他們已經運用得非常嫻熟。從某種意義上,《夢回大唐》新加坡巡演和《2006·盛典西安》可以說是全麵推介曲江和西安的事件營銷。比較典型的是,曲江充分利用連戰、宋楚瑜參觀大唐芙蓉園的事件進行宣傳,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宣傳的效應抵得上千萬元廣告費。曲江非常重視自己的品牌,高舉高打,既做又說,拒絕沉默,從“曲江宣言”、“曲江事變”、“曲江路線”、“曲江報告”,到今年的“文化曲江”,曲江的影響力與日劇增;以融資為例,曲江影視集團提供4億元風險投資,根據影視製作可按單片核算、單片單位生產的特點,建立風險投資的進入和退出機製,扶持影視產業。

盡管如此,曲江的文化並不落俗套,曲江非常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一分為二’,文化事業,官辦公有,民享民用。產業反哺事業,事業滋養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深度依存。”曲江人這麼認為。為此,曲江策劃建設長安戲院、音樂廳、電影廳、美術館、博物館等六大場館,更是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搶救文化遺產,恢複寒窯古會,搶救皮影、華陰老腔……

曲江的未來

可以這麼說,曲江正以自己特定的角色創造屬於自身的文化產業體係。曲江試圖構建以影視演藝業、文化旅遊業、會展廣告業、傳媒創意業為核心,門類相對齊全、結構完整、重點突出,麵向世界、麵向現代化、麵向未來的文化產業示範區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輸入輸出)、消費體驗區。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曲江堅持體製機製創新,轉變曲江新區管委會職能,順應文化產業發展大勢,建立統一協調的文化產業服務管理體係;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組建專業文化產業集團,培育市場主體;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財政投入,普及、提高兼顧,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強化財稅政策扶持,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獲國際、國內大獎的影視作品的出品企業、個人進行獎勵……曲江的政策,顯得越來越誘人。

曲江製定了自己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從2006年到2008年,實現曲江新區從旅遊區向文化產業示範區的轉變,建立初具規模的文化旅遊區、影視演藝區、會展廣告區、創意傳媒區;第二步,從2009年到2011年,強化曲江新區文化產業示範區主導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讓曲江文化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使全區達到世界同類園區初級水平標準。第三步,從2012年到2015年,進一步提升曲江文化產業示範區文化行業的發展境界,提高服務水平,提高產出效益,基本上達到同類園區世界中等水平。

曲江,依托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的平台,正走在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