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陝西確定了“十一五”期間旅遊業發展及產品開發建設總體思路,把旅遊產品體係建設作為旅遊業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依托豐富的旅遊資源,深入挖掘曆史文化內涵,集中建設一批重點人文景點,著力打造山水旅遊品牌,強化西安國際旅遊都市,建設革命聖地延安等六大品牌旅遊景區,完善以西安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八條精品旅遊路線。同時,利用陝西豐富的地熱資源使溫泉旅遊成為陝西旅遊的新亮點。當年陝西還重點組織了絲綢之路國際旅遊項目專題推介活動,共簽訂協議七個,投資意向七億多元,逐步完善了全省旅遊投資商網絡和投資商庫,取得了良好的招商效果。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工業化發展,進一步調整與優化旅遊產品結構,加大了農業旅遊、工業旅遊、科技旅遊等係列產品的開發力度。全省新增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19個,總數已發展到26個。
中共陝西省委《關於製定陝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深入挖掘以周秦漢唐為主的古文化旅遊內涵,開發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旅遊產品,加快發展紅色旅遊、科技旅遊、生態旅遊,合理開發自然風光旅遊資源。加強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建設,依法實施規範化管理,提高旅遊服務水平。深化旅遊體製改革,建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益共享機製,整合旅遊資源,打造旅遊精品,強化營銷網絡,做強做大旅遊業,提升旅遊在全國的地位。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形成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影視業、文化旅遊業為突破口,構建一批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層次,提升我省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
為保障旅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創造優良旅遊環境,陝西旅遊主管部門結合陝西旅遊業的實際情況,製定了關於改革陝西導遊管理體製的意見,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導遊市場,並聘請了行風監督員,與有關部門聯合執法檢查,對“黑社”、“黑車”和“黑導”等無證經營行為,強迫購物、圍追兜售等不正之風及非宗教場所開展宗教旅遊活動進行了查處,使旅遊市場秩序明顯好轉。
陝西旅遊業“十一五”發展的目標定位為:到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旅遊者180萬人次,年均增長14.2%;旅遊外彙收入10億美元,年均增長17.3%;接待國內旅遊者11000萬人次,年均增長12.9%;國內旅遊收入740億元,年均增長18.5%;旅遊業總收入達到820億元,年均增長18.4%。旅遊經濟總量實現翻番。
一、重點建設“一六八”旅遊產品體係
陝西“十一五”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思路是,把旅遊產品體係建設作為旅遊業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依托豐富的旅遊資源,深入挖掘曆史文化內涵,集中建設一批重點人文景區,著力打造山水旅遊品牌,立足建設精品,強化一個國際旅遊都市,建設六大品牌旅遊景區,完善八條精品旅遊線路(簡稱“一六八”旅遊項目)。要突出抓好對樹立旅遊品牌和形象具有積極影響的精品項目,對旅遊產品結構調整具有促進作用的重大項目,對建設跨區域旅遊線路具有引導作用的支撐項目,對優化旅遊產業結構和提高旅遊綜合效益具有帶動作用的特色項目,對改善旅遊景區生態環境和完善旅遊景區服務功能具有建設性作用的基礎項目。
一個國際旅遊都市:即強化和發揮西安旅遊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打造最具東方神韻的世界古都形象。
六大品牌旅遊景區:打造以秦風、唐韻為主題形象的世界級文化觀光休閑旅遊目的地的臨潼旅遊景區;融紅色旅遊、祭拜朝祖、黃土風情、黃河風光、民俗文化為一體的全國紅色旅遊首選目的地和北方區域旅遊目的地的延安旅遊景區;集山嶽觀光、宗教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天下第一險山”的華山旅遊景區;以舍利塔建設為核心,逐步恢複盛唐風采,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佛文化旅遊目的地法門寺旅遊景區;依托秦嶺獨特的氣候、動植物、地質、水文、生態以及人文等資源,力爭打造國家中央公園品牌的秦嶺生態旅遊景區;以司馬遷祠墓、古城元明清建築、秦晉黃河峽穀所體現的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風光為特色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旅遊景區。
八條旅遊精品線路:東線:西安(古城旅遊區、秦兵馬俑博物館及遺址公園、華清池等人文景觀,樓觀台等自然景觀,西安事變革命舊址)—渭南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少華山)—華陰(華山、兵器遊樂世界及禦溫泉)—潼關(黃河旅遊區)等;東北線:西安(閻良航空城)—渭南蒲城(橋陵、惠陵等)—白水(倉頡廟)—合陽(洽川黃河濕地)—韓城(古城旅遊區)等;北線:西安—三原(城隍廟)—銅川(藥王山、耀州窯、玉華宮、照金革命舊址)—宜川(壺口瀑布)—延安革命舊址—子長(鍾山石窟)—延川(黃河蛇區國家地質公園)—綏德(漢畫像)—米脂(李自成行宮、薑氏莊園、楊家溝革命舊址)—佳縣(白雲山)—榆林(鎮北台、紅石峽)—神木(紅堿淖、二郎山、能源新區)等;西北線:西安—漢文化旅遊精品線路(漢陽陵—鹹陽長陵、平陵、安陵—興平茂陵)—鹹陽(鹹陽地熱城、鹹陽博物館)—涇陽(張家山鄭國渠首、安吳青訓班、雲陽八路軍總部革命舊址)—禮泉(昭陵)—乾縣(乾陵)—彬縣(大佛寺)等;西線:西安—楊淩(農業博物院、農業示範園、水運中心)—寶雞扶風(法門寺佛文化旅遊區)—眉縣(太白山)—岐山(周公廟)—鳳翔(民俗村)—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炎帝陵)—隴縣(關山草原)等;西南線:西安(朱雀森林公園)—安康寧陝(天華山)—漢中佛坪(野生珍稀動物園)—洋縣(華陽旅遊區)—城固(張騫墓、萬畝橘園等)—漢中(漢台博物館等)—南鄭(紅寺湖、南湖、川陝革命紀念館等)—勉縣(三國文化遺址、定軍山)—留壩(張良廟、紫柏山)—略陽(五龍洞森林公園)等;南線:西安(翠華山、南五台等)—商洛柞水(牛背梁、溶洞等)—鎮安(木王森林公園)—安康旬陽(太極城、紅軍鄉)—安康瀛湖—嵐皋(南宮山、神河源)—平利(千家坪森林公園、茶園)等;東南線:西安(藍田王順山、水陸庵)—商洛(牧護關)—丹鳳(丹江漂流、紅軍25軍及蘇維埃政府舊址)—商南(金絲峽)等。
二、建設旅遊十大重點項目
旅遊十大重點項目即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大唐不夜城、漢文化旅遊精品線路、法門寺佛文化旅遊區、華山旅遊景區、韓城古城旅遊區、秦嶺生態旅遊區、紅色旅遊、溫泉休閑旅遊、旅遊環境工程。
不久的將來,陝西將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結構完善,文化、自然和休閑旅遊互相促進的新格局,實現由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的轉變。
三、具體的發展思路
(一)旅遊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改善是大前提
未來三年時間內,國家將投資一千億元以上發展西部交通運輸業,西部的交通狀況將發生質的飛躍。陝西各旅遊區要利用這一有利的條件,爭取各方支持,搞好基建,加強旅遊幹線的建設和各旅遊區之間的交通聯係,提供旅遊交通的多方位服務。
信息技術最貼近現代生活。陝西旅遊區要注意建設信息服務網絡,可以專門開通一個廣播台或廣播節目,同時建立專門網頁,為旅客提供景區介紹、天氣預報、旅遊產品、行程安排等各方麵的服務,使旅客感受到陝西旅遊的快捷方便。
(二)深層次開發旅遊產品,發展生態旅遊和都市旅遊
生態旅遊是以求新、求知、求樂為心理基礎,以欣賞、研究和不破壞自然資源為目的的旅遊活動,是在自然環境中,對生態和文化有著特別的感覺並負有責任感的一種旅遊活動。
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之一就是加強環境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生態旅遊是十分必要的。由於生態旅遊是在敏感環境和特定設施中的旅遊,組織者要為遊客提供環境教育的宣傳,使遊客在享受自然環境和文化的同時,加深對旅遊資源的理解和珍視,提高對生態和環境的保護意識。因此,生態旅遊促進旅遊業發展,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和重大舉措之一。
都市旅遊早在近現代的一些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開展起來,它們大都是以都市風光、風貌、風物、風情為特色的旅遊,如巴黎、倫敦以各具特色的博物館、曆史文物及建築聞名世界。目前,我國都市旅遊發展較快的城市以深圳、廣州、上海等地為代表,它們都以大城市為依托,通過城市建築、景觀、城市風光以及人文資源構景與共享空間的規劃設計,旨在吸引遊客多在城市逗留,並改善居民和遊客的生活環境。
結合陝西自身特點發展都市旅遊,應大力發展曆史文物專項遊、近代革命專項遊、購物美食專項遊和商貿專項遊。以商貿專項遊為例,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全球經貿關係和民間交流日益廣泛,如西部大開發給陝西帶來的機遇,使公商務旅遊活動越來越頻繁。西安的經濟發展及區位優勢和西部大開發的深入,使其具有了開展商務旅遊的條件,但同時要進一步加快基建,如適宜於開展商貿會議旅遊的大型公共建築等。
(三)未來幾年,將陝西建成全國一流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