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優環境,給政策,樹地位
戶縣農民畫誕生以來,產業產值逐年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省、地、縣為農民畫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從創業初期,文化部、省、市、縣各級領導對戶縣農民畫就給予了大力支持。文化部早在1988年就將戶縣列入首批“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省市領導多次到戶縣視察指導,給予了多方麵支持,省文化廳把戶縣列為文化產業示範單位,優先扶持。戶縣曆屆領導班子則以戰略眼光看待農民畫事業,重視扶持農民畫事業。戶縣縣委、縣政府為扶持農民畫事業,采取農民畫專業村、專業戶優先配套基礎設施,優先給予稅收減免,優先審批土地,優先發放貸款等一係列優惠政策,並將農民畫發展好的專業村列為文明生態示範村,為推動農民畫一日遊線路開辟配套了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並建成了戶縣書畫一條街,農民畫一條街,為解決農民畫專業戶資金困難,與銀行聯係了優惠貸款,積極主動為農民畫家與外界交流搭建了平台。
在給予農民畫產業優惠政策的同時,戶縣縣委、縣政府為推進農民畫產業跨越式發展,以人為本,不斷提高農民畫藝人的社會地位。首先是積極推薦有影響的會員進入市、地各級政協、人大,並擔任領導職務,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其次,推薦成績優秀的農民畫藝人加入國家、省、市各種專業協會,提高他們在藝術界的聲譽。在縣委、縣政府的努力下,農民畫家李鳳蘭連續三屆當選全國政協委員,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委員。戶縣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4名,陝西省民間工藝大師4人,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64人,市以上專業協會會員100多人。這一係列舉措,提高了農民畫家的藝術地位和聲譽,使農民畫家得到同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認同。除此之外,還積極為農民畫家、作者出外講學、辦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農民畫在國內外的交流紅紅火火。近年來,戶縣有28位農民先後35次出國訪問、辦展、講學、參加藝術交流,創造經濟利益數百萬。與此同時,政府對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民畫專業戶、優秀個人給予了大力表彰和獎勵。這一係列措施的實施,不僅激發了農民畫畫家、作者的創業積極性,還在全社會營造了一種尊重民間藝術家、保護民間藝術的濃厚氛圍,為戶縣農民畫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抓質量,上規模,創品牌
戶縣農民畫發展初期,生產單一,經營分散,質量把關跟不上,規模化生產能力低,產品效應差。針對這種情況,縣委、縣政府組織當地技藝高超的藝人,在全縣組建了農民畫協會,協會下設了五個輔導聯係站點,一方麵扶持發展農民畫專業戶,鼓勵他們實行分工協作的流水式作業。另一方麵投資建設了農民畫展覽館,嚴把質量關,收集征集農民畫的優秀作品,以質論價,與作者按一定比例進行利潤分成。與此同時,創辦了6000多平方米,參展作者1000多人的戶縣農民畫超市,展出包括農民畫、油畫、國畫、書法、剪紙、布藝、皮影、木雕、黑陶、麥稈畫、銅絲畫等各類民間藝術品3000件,實現了規模規範化集中經營。
為產業上規模,發展縣域集群,縣委、縣政府積極扶持創作骨幹走出去,自立門戶辦畫室、上規模個人展廳。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戶縣農民畫專業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經過改革開發放20多年的發展,戶縣有畫室、有規模個人展廳、實行流水作業的農民畫專業戶,已經發展到了20多家,從業人員達300多人。這些專業戶的出現,影響了周邊村鎮,帶動了全縣農民畫事業的蓬勃發展。
引導產業發展的同時,戶縣縣委、縣政府還把出精品,打造戶縣農民畫品牌建設,當成一件大事來抓。戶縣農民畫活動開展初期,縣委、縣政府就大打精品牌、品牌牌。20世紀60年代,新華社就向國內外報道了農民畫活動,接著《人民文學》(法文版)、《今日中國》(日文版)、《對外宣傳》(外文版)等報刊都進行了轉載。戶縣以此為契機,抓作品抓精品,並邀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蔡若虹、華君武、力群、何融等知名人士到戶縣視察農民畫活動,並請他們深入到基層農民美術組,指導工作。為此,戶縣農民畫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一致關注。隨著戶縣農民畫在《人民畫報》專題刊登,西安電影製片廠專題片在全國放映,《四代人的命運》、《飼養室的晚上》、《製木杈》、《運洋灰杆》、《春鋤》、《豐收之後》、《業大更勤儉》、《采藥歸來》、《山區籃球賽》、《老書記》、《公社魚塘》、《高原打井》、《上黨課》、《大隊養雞場》、《空時練上三五槍》等一大批優秀精品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紅旗》、《中國連環畫報》等刊物上發表,戶縣農民畫展覽(由國務院文化組主辦)在中國美術館(北京)、哈爾濱、合肥、上海、南寧、昆明、烏魯木齊、太原、西安等八大城市的巡回展出,《戶縣農民畫選集》(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正式出版,《喜摘新棉》、《老書記》、《公社魚塘》《高原打井》、《上黨課》、《大隊養雞場》、《空時練上三五槍》等獲獎作品的湧現,戶縣農民畫的品牌地位得到確立。
1996年,在戶縣農民畫事業逐步發展壯大之時,戶縣又抓住時機,逐步打開了國際市場。現在,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等68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的不斷開拓,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戶縣農民畫產業的巨大潛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農民畫產業開發的隊伍中來。現在,戶縣農民畫作者已經增加到了2000多人,年產值達到了5200萬,年利潤達到420多萬元。
(四)抓宣傳,辦活動,促營銷
戶縣農民畫發展之初,省、市、縣各級領導就十分重視戶縣農民畫的宣傳推介活動。縣委、縣政府抓住時機,大打宣傳牌、營銷牌,積極加強與中央、省、市報刊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廣泛聯係,擴大影響,提高農民畫的知名度。近年來,有20多家電視台、報刊、電影製片廠等對戶縣農民畫進行過50多次專題報道宣傳。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以戶縣農民畫為主體,反映改革新麵貌的電影紀錄片《重訪戶縣》,中央電視台《西安行》、《神州風采·黃土情》專題片重點介紹了戶縣農民畫,上海電視台在《國際西安行》欄目向國外推介了戶縣農民畫。《陝西日報》、《西安日報》等十多家媒體,對戶縣農民畫展、藝術活動、出國舉辦講學均作了報道宣傳,省電台、電視台製作了專題片播放。
為了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擴大產品的推介能力,在縣委和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開辟了中國西安戶縣農民畫網站,他們在網站首頁這樣寫道:“陝西省戶縣農民畫網站是專業性網上開發、展覽、銷售戶縣農民畫等民間美術產品的商業藝術類站點。本站內收集了戶縣農民畫各個時期作者作品近千幅,為海內外喜愛戶縣農民畫的朋友們開設了一個了解、欣賞、收藏戶縣農民畫的窗口。我們以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間藝術,促進民間文化交流為宗旨,把現代化的電子商務和民間繪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竭誠將中國民間特色的藝術品奉獻給您,帶您進入民間藝術的殿堂。”
2003年又與旅遊部門合作,推出了“中國農民畫民間風情一日遊”文化旅遊線路,該線路以觀賞戶縣農民畫為主線,以農民畫展覽館為中心,在縣境內設立了13個有代表性的農民畫作者家庭畫室,以參觀農民畫作者現場表演,欣賞民間文化藝術,品農家風味小吃,遊田園山水風光,體驗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這一具有戶縣特色文化旅遊線路的開通,有效地整合了農民畫資源,推進了農民畫產品的銷售,產業的發展。線路開通以來,已經接待國內外遊客15000人次,各種社團、學生團體等100多個,帶來經濟效益80多萬。2004年戶縣農民畫展覽館與美國加州網絡信息公司簽訂了農民畫網上宣傳、展示、銷售合同,開始了利用高科技信息傳媒向世界推介戶縣農民畫的新起點。
此外,戶縣通過舉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個人、集體展覽,參加各類展會、展銷活動,采取請進來、走出去辦法,積極主動地推介推銷產品,推動了農民畫產業的發展。近年來,戶縣先後舉辦了中國農民畫聯展暨國際藝術旅遊周、全國農民畫聯展、陝西剪紙節、中國農民畫藝術節等十多項大型活動。這些宣傳活動的開展,大大地提高了戶縣農民畫知名度和社會地位,促進了產品銷售,加強了戶縣與國內外的交流,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極大地推動了戶縣農民畫產業及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戶縣積極開辟省外國外市場,參與各地文化產業宣傳展銷活動,先後在中國美術館、台灣國父紀念館等地舉行各類展覽50多次,參加了法國巴黎中國文化周,廈門、深圳、廣州、浙江舟山、浙江嘉興、青海湟中、吉林東豐、山東膠南、上海金山、日本佐賀縣等藝術節會、藝術交流活動,在深圳、廣州、南昌、北京、山東、上海、浙江、南京等地舉行產品促銷、展銷、表演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擴大了影響,增加了產品銷售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農民畫產業的發展。
(五)重創新,促發展,強產業
近年來,戶縣在鞏固現有農民畫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數量的同時,將重點轉移到了產品創新和農民畫相關產品的開發上。開發出了集紀念性、藝術性、珍藏性、實用性於一體的農民畫文化衫、農民畫掛曆、郵政名信片、黑陶手提包、農民畫裝飾係列用品。這些產品的開發,促進了農民畫產業與旅遊、經貿、商場、賓館酒店之間的橫向聯合,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資本聯姻,極大地增強了農民畫產業的擴張力。
從戶縣農民畫產業的發展看,民間美術業的發展趨勢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一是加強人才培養,提高產業創新能力。未來民間美術業的發展競爭,將主要集中在人才競爭和創新能力的競爭兩個方麵。高層次人才將向產業發展強勁的門類集中,最後形成人才與資本、資本與產品結合。
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申請民間美術產品商標,打擊仿製、剽竊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以質量求生存,以服務求發展,延伸品牌體係,增強品牌意識。
三是適應產業發展的新體製,借鑒和嚐試新管理模式成為產業發展趨勢,實現生產與銷售分離,民間美術業中介服務資本投入將會逐漸形成,產業資本運營能力會逐漸提高。
四是走出去成為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國內外各種藝術活動將更加頻繁,增強世界對陝西、對中國民間美術業的了解,開拓國外市場,提高民間美術產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國外市場占有份額將至關重要。
五是資源整合將進一步加快,跨行業、跨地區的產業聯姻將更加突出,新的文化產業財團將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