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開發新產品鞏固市場
挖掘潛力,發揮優勢,與國家宏觀政策相對接,在開發環保、生態和科技創新型產品上做文章;與旅遊及服務業聯姻,在開發禮品和旅遊紀念品上求突破;與人民大眾的生活需求相適應,在開發室內裝飾品和收藏品上下功夫。根據市場需要,增強產品功能,擴大產品範圍,不斷開發個性突出的產品,形成豐富多彩的陝西民間工藝美術品產業鏈。
4.保持花色品種多樣性,引領市場
要借助政府的保護政策,在生產環節上,以個人、家庭、村組為單位,大力推行“一鄉一品”、“一村一品”,保持花色品種多樣性,特色品種的鮮明性;在銷售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在民間藝術之鄉、旅遊紀念地、各種展覽會上開辟陣地,以展銷、代銷等多種形式,讓產品直接麵向消費者;在宣傳環節上,注重介紹陝西民間工藝美術與眾不同的地域特色,從而讓消費者深刻體驗陝西人民在精神生活中的幸福感,拉近消費者與產品的距離、與陝西的距離。
(五)積極引導消費,拓展培育市場
文化產業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我省很多有發展前景的產品和服務之所以遲遲未能取得相應的業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場開拓能力,特別是我省以外的市場拓展能力。提高市場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場,關鍵是要科學地認識和把握目前民間美術業的消費構成和市場的近、中期需求,結合我省各地的優勢資源,有針對性地開發。拓展市場應著眼於以下幾個環節:一是針對我省居民的需求,開發能滿足我省各個不同層次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二是著眼於我省的旅遊,滿足不同地方不同層次人們的產品消費需要。三是主動出擊,在多渠道開拓省內市場、國內市場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占領國際市場。
陝西有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許多國家都收藏有陝西的民間工藝美術品。激活我省已有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以能夠立足國際文化市場的兵馬俑、戶縣農民畫、鳳翔泥塑、華縣皮影、安塞剪紙等在國外享有盛譽的特色文化產品為名片,全力打造國際品牌,讓陝西民間工藝美術品穩固地占據國內市場,搶戰世界市場。
(六)加強市場管理能力,加大執法力度
加強市場管理能力,加大執法力度,保護知識產權,一要聯合工商、質檢等部門,從商品進入市場這一環節入手,杜絕經銷商進購、銷售劣質商品。二要取締違法生產廠家,監督規範企業,成立行業協會,製定行業內自律規範條例,發動群眾,相互監督,讓製假製劣廠家無處藏身,無法生存。三要加強執法,經常性地對市場進行突擊檢查,發現假冒偽劣產品,堅決銷毀,嚴厲懲罰。四要對從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讓他們明白製假製劣的嚴重後果,在全行業、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產權,注重產品質量,重視陝西民間美術產品聲譽的價值觀。五要建立健全民間美術經紀人製度,引導中介機構向規範化、規模化發展,為陝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的開發贏得廣闊的市場。
三、前景瞻望
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外開放工作的推進,陝西民間美術業發展麵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與挑戰。
入世,對陝西民間美術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西方文化的衝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光榮感逐漸消失,承載民族文化與情感的傳統民間美術,在不知不覺中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民間美術愛好者越來越少。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人們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了,生活方式改變了,這對古老的民間美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入世,給陝西的民間美術業發展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陝西的民間美術業起步較早,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經濟變革的推動下,很多集體和個人就具有了自主經營權,經過20多年的發展,陝西的民間美術業在入世前就已經基本完成了從舊的所有製到新的所有製的轉變,市場化程度比較高。陝西本土文化雖然受到了科技進步、西方文化的衝擊,但隨著國家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進程的推進,相關政策體係的完善,民間美術業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寬鬆,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隨著各級政府對民間美術宣傳力度的加強,對外藝術交流的不斷開展,陝西的民間美術產品會被更多的國內外朋友認識並喜愛;隨著國家文化產業投入資金的加大,對外開放進程的推進,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營銷模式、新的投融資機製會注入到民間美術業發展中來,我們的產業結構會更加合理,管理營銷觀念會更新,產業發展資金會更雄厚,產業的擴張力會更強勁,規模化、專業化生產能力會更高;隨著新科技在民間美術工藝品開發中的應用,“一縣一品”富民強縣工作的深入,陝西民間美術產品品種會越來越豐富,叫響國內外的知名品牌會越來越多;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將不斷提高,消費需求將不斷增長,私人、企業、國家收藏需求將不斷增加;隨著民間美術業人才激勵機製的不斷完善,創新型人才、創新精品將層出不窮;隨著陝西省文化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逐步實施,陝西省民間藝術博物館、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渭南民俗博物館、皮影博物館、旬邑剪紙藝術館等一座座金碧輝煌,一個個特色鮮明地展示、銷售我省及各地民間藝術精品的基礎設施會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將會為我省民間工藝美術品業帶來巨大商機。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厚重而充滿靈動,一個黃土情深而不阻擋網絡的衝浪,一個充滿鄉情風物而不遠離現代時尚,一個植根傳統、貼近現實,並能眺望未來、根深葉茂的三秦民間美術大樹,將接納四麵來風,引領上下求索的雲,生長出一片又一片金黃、濃綠、粉紅的田地。
附:典型案例
充滿活力的戶縣農民畫
戶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隸屬於西安市管轄。南依秦嶺,北臨渭河,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是八百裏秦川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銀戶縣”的美稱。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戶縣農民畫,根植於民間剪紙、刺繡等傳統民間藝術的沃土,以民間藝術積澱與時代意識相對流為創作基礎,以現代思維方式與混沌思維方式相結合為創作思路,以自我感受的視覺想象和習慣審美意識為創作特色,在造型上重誇張、變形、動態;在色彩上講究熱烈明快、隨意賦色、對比和諧;在構圖上追求碩大為美、對稱偶數、裝飾效果;在視覺上采取散點、俯視、仰視、反視等視覺方式;在用線上力求簡練概括。作品以瑰麗、寧靜、熱烈、奔放的情緒,勾畫著多姿多彩的鄉音鄉情、民風民俗。在市場經濟大潮下,更是以獨特的鄉土氣息備受市場青睞,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貢獻。1988年,戶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戶縣農民畫,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探索,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奠定了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目前,戶縣農民畫經銷個體畫店有47家,從業人員100多人。個體專業生產戶20多家,農民畫作者有2100多人,骨幹作者300多人,近年來累計創作作品10萬餘件,有6幅精品入選國家郵電部郵票,400多幅作品被製成掛曆、入選畫冊,1200餘件作品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600件作品被國家和地方美術館收藏,2500多件作品在國內外報刊雜誌發表,9000餘件作品在美、英、法、德、日等6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數萬件作品被國際友人和國外博物館收藏,先後有88個國家和地區近5萬名國際友人和海外僑胞到戶縣農民畫展覽館參觀訪問。戶縣農民畫作者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4人,陝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4人,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64人,市以上專業協會會員100多人。
戶縣農民畫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大批代表作者和代表作品。代表作者有:李鳳蘭、劉誌德、張林、劉知貴、董正誼、雒誌儉、閻玉珍、曹全堂、潘曉玲、王文吉、王京龍等。代表作品有《春鋤》、《老書記》、《業大更勤儉》、《豐收之後》、《公社魚塘》、《洗布》、《得子》、《兔子吃白菜》、《打棗》、《關中八怪》、《白樺林》、《看戲》等。
戶縣農民畫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些成功經驗,對各地民間美術業發展具有借鑒價值。
一、戶縣農民畫1978-2006年經營情況分析
戶縣農民畫產業發展是1978年起步的,當年實現產值11萬元,利潤5.5萬,利潤率50%。從此之後,產值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長,利潤以8.7%速度增加。到1990年,產值達到了1520萬元,利潤達到50萬元;1995年產值達到了2500多萬,利潤超過156萬。1995年後,產業營銷額增幅更加強勁,到2000年,產值達到了3800萬,利潤增加到280萬;到2005年,產值穩定5000萬左右,年收益達到420萬(生產收益320萬,銷售收益100萬),產值是創業初期1978年的454倍,收益是創業初期的76.36倍。從統計數據分析看,隨著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利潤空間越來越小。1987年,利潤產值是50%,到2006年,利潤隻能占到產值的8.5%。這說明,隨著產業化程度的提高,社會收益趨於合理,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二、戶縣農民畫成功的做法與經驗
(一)抓培訓,練內功,建隊伍
戶縣農民畫之所以能紅紅火火地發展,關鍵是每個村都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農民畫藝人。早在1951年。戶縣就成立了戶縣城關地區美術小組,當年10月,縣文化館在城關地區試辦了為期三個月的群眾業餘美術學習班,培訓學員30餘人。1956年全縣分區組織農村俱樂部,設立了美術組。1958年戶縣開展了大規模的壁畫宣傳活動,配合“大躍進”政治形勢,邀請中國美協西安分會畫家修軍來戶縣主講,舉辦了大型美術講座。先後在太平煉鐵工地和甘峪水庫工地舉辦了兩期農民美術培訓班,農民白天上工地勞動,晚上加班學習繪畫技能,培養出戶縣首批農民美術作者30餘人。學員結業後,分頭回村創辦農村美術組,繪製壁畫、黑板報,舉辦各種美術展覽。大規模農民畫活動,從此興起。據曆史資料記載,當時美術宣傳活動搞得好的村子有397個,占全縣80%以上。1959年3月份,戶縣17幅農民畫入選陝西省美術家協會舉辦的陝西省群眾美術展覽,受到華君武、石魯、趙望雲等美術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同年3月,《人民日報》發表了宋厚成的《跟著爺爺學技術》,葛正民的《多拉快跑》。12月,戶縣美術工作者協會成立,戶縣農民畫從此走上了專業發展的路子。
戶縣農民畫走過的50多年曆程中,藝術培訓一直是他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據統計,從1960年到1978年,戶縣先後通過舉辦培訓班、課堂講授、函授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活動100多次,培訓了基層美術骨幹人才和民間美術傳承人1600多人。這些人才的培養,為戶縣農民畫產業的發展,積蓄了力量,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在政治體製和經濟體製上實行了重大改革,提出改革開放搞活,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一政策的激勵下,戶縣農民畫固有的商品屬性顯現了出來。1978年戶縣農民畫第一次有了經營收入(《公社魚塘》、《春鋤》分別以3000元、5000元賣給了美國人),戶縣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這一發展機遇,進一步加大了人才的培養力度,於1987年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戶縣農民畫展覽館(戶縣農民畫展覽館,是全國最早的民間美術展覽館)。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畫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增強對農民畫事業的扶持力度,縣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將文化館原屬的農民畫工作部劃歸到農民畫展覽館辦公,使展覽館從單一的展覽接待變成了組織輔導群眾,集中培訓,開展學習創作、藝術研討,指導全縣農民美術活動與藝術交流的中心。與此同時,積極利用高新科學技術,使藝術培訓經常化、製度化。經過方方麵麵的努力,2003年戶縣農民畫培訓活動實現了網絡化,全縣建立了五個農民畫輔導網絡站,實行定時定期、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教學培訓。縣輔導小組首先強化各站長,再由站長輔導學員,培養新作者。為此,戶縣農民畫創作隊伍不斷壯大,一批新作者如雨後春筍般成長了起來。近五年來,戶縣共舉辦寫生、創作、培訓、講座活動50多次,參與的作者達300多人,培養新的有發展潛力的作者近100名。這些人才的湧現,使戶縣農民畫隊伍年齡結構合理化,產業發展充滿了希望,充滿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