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高級民間美術人才缺乏,整體隊伍素質不高
從前麵的統計數字看,陝西民間美術業人力資源雖然總量充足,但人力資源結構極不合理。中高級人才嚴重缺乏,全國的工藝美術大師為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僅有51個,技術骨幹隻占到人力資源總數的12%,各種民間美術技藝傳人僅占人力資源總數3.52%,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僅占人力資源總數的0.038%,創新型人才和營銷管理專業人才更是鳳毛鱗角。中高級人才年齡結構極不合理,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平均年齡61.9,年齡最大的達79歲,最小的已經40歲,50歲以下的僅有兩個人,占20%。技術骨幹平均年齡達45歲,從業人員中傳統技藝熟練人數還不到50%,而且從業人員缺乏係統的專業培訓,文化水平偏低。
五、政策法規體係薄弱,研究規劃嚴重滯後
陝西省民間美術方麵的政策法規僅有《陝西省民間藝術之鄉試行管理辦法》、《關於實施陝西省民族民間文化工程的通知》、《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評審認定暫行辦法》,政策體係非常薄弱。一是缺乏民間美術業保護、利用、開發的專門研究機構,對民間美術業開發的結構、布局、重點項目沒有係統研究。二是缺乏指導全省民間美術開發的整體性、前瞻性、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規劃。三是缺乏專門的民間美術管理機構。我省的民間美術業長期以來都是靠文化館美術組代管,人員少,培訓指導工作跟不上。四是缺乏民間美術業的項目、資金、產品統一管理標準。
六、民間美術品市場管理不佳,執法力度不夠
市場適度競爭、政府有效調控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還沒有形成。在生產環節上,存在著大量非法生產企業(個體戶),受利益驅動,非法企業將粗製濫造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種投放市場,嚴重損害了陝西傳統民間美術品的形象和聲譽。在銷售環節上,企業與企業相互壓級壓價,嚴重影響了陝西民間美術業長遠發展。如臨潼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的兵馬俑、銅車馬仿製品,目前經過省文物部門辦理手續的正規企業隻有12家,掛靠在企業名下廠家有20家,而無手續的家庭作坊竟達到了50多家。無手續的家庭作坊為謀取高額利潤,在製作成本上作手腳,偷工減料,減少燒製時間。致使易碎裂、粗製濫造產品充斥市場。次品流向市場,與正品競相壓價,使正規產品利潤越來越小。以身高15厘米的仿製俑為例,1984-1985年間,一個俑的批發價為10元,可到1999年,用網兜裝,五個一套的俑,批發價已經降到0.9元,大大損害了陝西民間工藝美術品品牌的聲譽。
還有周至刺繡,1995年周至刺繡品總收入近2億元,產量1億餘件,從業者有18個鄉鎮、4萬多戶、5萬多人。僅啞柏鎮刺繡市場,每逢三、六、九集日,繡品上市攤位就有5000多個,產品遠銷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相當全縣農業總產值71%。刺繡當時已成為周至縣的支柱產業之一。2000年後就逐漸衰落了。啞柏鎮周圍的10個印染廠隻剩下4個,而且每天隻開工1/3的班,還經常停工。究其原因:產品粗製濫造,在價格上惡性競爭,甚至欺詐顧客,偷工減料,致使回頭客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