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民間美術業從區域結構、投融資構成、營銷業績、人力資源、政策法規五個方麵,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形成了一定的實力,呈現出了較好的前景。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方麵,陝西民間美術業與全國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發達的省份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藝美術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位居世界第二,2005年產值達到1430.81億元,年均增長速度20%。深圳2005年行業總產值210億元,占全國行業總產值1430.81億元的14.6%,占廣東省行業總產值465.1億元的45%;出口15.3億美元,占全國行業出口總額80.45億美元的19%。我省僅占全國行業總產值1430.81億元的1.4%,占全省文化產業行業200億元總產值的10%,占全國行業出口總額80.45億美元的0.49%。另一方麵,隨著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到來,人們的物質消費方式和生活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得民間美術業的發展也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產業發展環境日趨萎縮,產業發展空間日漸弱化
民間美術業發展的環境日趨萎縮,空間日漸弱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傳承體係萎縮。我省有各種民間藝術傳人1.6萬,其中民間美術傳人約4640人,2/3的藝人缺乏傳人,許多民間美術傳統技能瀕臨失傳甚至絕跡。即使那些為人們所熟知的民間美術行業也都處於後繼乏人的困難境地。比如,曾是“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鳳翔年畫,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隨著年畫老藝人的減少,整個鳳翔縣能刻版的僅剩十餘人,而真正精通的,已經超不過四五個人。工藝美術大師王倩唐代仕女陶俑複製品,在199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尤裏卡發明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現在讓她最擔心的就是技藝傳承問題,因為除了自己的女兒,王倩沒有收到第二個徒弟。張漪湲憑著一根針線複活了千年古技——納紗繡。探尋古代刺繡的技法沒有難倒她,令她犯難的是後繼無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數民間老藝人在無聲無息地逝去,作為文化的攜帶者他們帶走的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二是傳承載體的淡化。民間美術是與傳統的節日、禮俗、農耕文化生活環境相伴相生的。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承載民間美術的傳統節日、習俗節日漸漸淡化、洋化,民間美術實用空間日漸弱化。比如民間剪紙是與窯洞共生共長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樓房的興起,民間剪紙中的窯頂花、牆花、炕圍花等等就失去了原有的實用空間。三是受眾群體的萎縮。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社會的到來,在西方強勢文化衝擊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品愛好者越來越少,年輕人更少。
二、民間美術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廣度和規模尚待提高
當前,我省民間美術業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擴張的能力十分脆弱,大量的民間美術企業的組織形式還處於規模偏小,經營分散,結構單一,關聯度低,以產品鏈延伸交叉和工藝融合為特點的新興民間工藝美術品開發不夠,高新技術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民間文化產品的開發還非常滯後。與東部經濟強省相比較,陝西縣域民間美術業之所以腿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多位專家在2003年底舉辦的首屆“陝西強縣發展論壇”上熱切呼籲,陝西強縣必須大力發展產業集群。
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後勁不足,投融資結構極不合理
陝西省2006年統計公報顯示,全省各種類型藝術館僅有11個,綜合類省級民間美術展覽館僅有陝西省民間美術博物館和陝西省工藝美術館。各市縣隻有臨潼、寶雞、安康、安塞、延川、戶縣等有專門的民間美術展覽館。2007年全省投資民俗產品生產的計劃資金隻有100萬,僅占2006年陝西省固定資產投資2610.19億元的0.00038%,實在是少得可憐。而現有的民間美術品生產、銷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80%都在50萬元以內,經營分散、規模較小、水平偏低,導致投資民間美術業的回報低、風險大,客觀造成民間美術業固定資產投入嚴重不足。從2007年調查數據分析,外資、中外合資、國家、集體和個人投資比例嚴重失調,投融資結構極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