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市的禮泉、武功、乾縣、興平等地土布、羽毛花、五穀畫等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異軍突起。僅禮泉縣,就有5000多從事土布、羽毛花、五穀畫等民間美術業的專業戶,產品暢銷英、法、美、德等11個國家,年創收6000多萬元。武功縣南可村從事土織布加工的農村婦女500多人,年經濟收入300多萬元,戶均增收7980元,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
楊淩示範區鑼鼓樂器唱響全國,上川口村生產的鑼鼓樂器與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四川成都生產的鑼鼓樂器一道被譽為全國鑼鼓樂器加工四大名家。上川口村生產加工鑼鼓的農戶有23家,部分農戶已由最初的家庭作坊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企業。全村年加工原銅175噸,加工牛皮3萬多張,生產鑼鼓樂器92個品種6萬件(套),產品暢銷甘肅、青海、西藏、河南、浙江、江蘇等26個省市和東南亞地區。該村加工的新聲牌銅鑼和宏達牌牛皮鼓在西北鑼鼓樂器行業負有盛名。2001年中央電視台以《響銅世家》為題對該村的鑼鼓樂器加工業做了專題報道。目前全村鑼鼓樂器加工企業固定資產總值達到581萬元,年產值2480萬元,年銷售收入2300多萬元,實現利稅210萬元,勞動力就業人數達300餘人,該產業提供的收入占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鑼鼓樂器的生產加工銷售已經成為該村最主要的特色產業。
銅川陶瓷產業優勢明顯,耀州有陶瓷生產企業73家,從業人員有2100多人,年產值5000萬元。僅陝西銅川中國耀州窯陳爐陶瓷總廠,就下設9個獨立法人企業,有職工1100名,各個類別專業技術人員50名,技術工人200名,傳統的手坯藝人40名,固定資產達1500萬元,年生產各種類型陶瓷1000萬件,產值1000萬元。
寶雞千陽布藝,鳳翔泥塑、木版年畫等產品聞名中外。寶雞隴縣的彩色泥塑枕頭豬和鳳翔泥塑馬、泥塑羊等先後被選為我國生肖郵票圖案。2006年千陽布藝在西安設立了銷售點,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形成了穩固的銷售渠道,產品走出國門,遠銷新加坡、泰國、日本和歐美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縣婦女年製作銷售民間工藝品90多萬件,實現經濟收入695萬元,人均實現純收入156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6%以上。鳳翔縣曆史悠久,泥塑、草編、剪紙、木版年畫等獨具特色的民俗工藝品源遠流長,聞名中外,全縣近百個村,5200多戶從事2000多個品種的傳統手工業加工和民俗工藝品製作,2003年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2004年達到了5200萬元,其中各個類別民間工藝品銷售收入達到910萬元,僅泥塑工藝品銷售就達200多萬元,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多品”的格局。鳳翔泥塑羊2005年被美國百事可樂公司一次就訂購了5萬隻。目前鳳翔縣和千陽縣有藝人作坊專業戶110戶,常年從業人員3200多人,各種工藝品年銷售收入約1550多萬元,實現利稅533萬元。
延安市民間美術資源遍布全市13個縣,涉及剪紙、刺繡、毛麻繡、木雕、工匠畫、麵花、布藝、根雕、熏畫、土陶、黑陶、布玩具、糜粘畫、油漆畫、石板畫、布堆畫等十多個類別。僅安塞縣文化館民間美術展廳就陳設有農民畫1500幅,剪紙17000幅,文物1000餘件,泥塑1300件,刺繡300件。2005年全縣文化旅遊綜合收入達5100多萬,剪紙、農民畫等民間美術品收入達500多萬。
漢中藤編工藝品行銷世界十幾個國家,2005年,漢中藤編工藝品開發出以桌、凳、屏風、沙發、躺椅、茶幾為主打的13個類別產品,出口英、美、日以及東南亞各國,實現銷售收入2600萬元。2006年1月至9月,僅南鄭縣就有750多人從事藤編工藝品生產,實現出口交貨值580萬元,實現營業總收入2360萬元。
渭南的華縣皮影,蒲城麥草工藝,富平陶藝,白水九龍木雕,澄城麵花、刺繡、陶瓷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華縣皮影從製作到演出已真正成為一個產業鏈,華縣現有皮影雕刻人員300多人,常年給西安、上海、北京等外貿單位提供皮影工藝品,在國內外旅遊市場頗受歡迎。僅2006年年收入就達1100多萬元,成為華縣的四大經濟名片之一。柳枝鎮的梁堡村成為全國有名的皮影雕刻專業村,全村以從事皮影雕刻產業為主要收入來源。華縣的皮影產業還帶動了周邊的華陰、大荔、合陽等地皮影雕刻和表演藝術的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由於政府部門重視產品質量,有關行業管理部門努力,全省範圍內全麵質量管理的實行,企業升級、民間美術品觀摩展評選活動的開展,我省民間美術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從抽樣調查結果看,我省民間美術行業1980年生產總值近1.2億元,出口交貨額約3623萬元;1990年生產總值約4.5億元,出口交貨額近8000萬元;1995年生產總值約9億元,出口交貨額近2億元;2000年生產總值約12億元,出口交貨額近3億元;2006年產值達20億,出口交貨近4個億,2006年全省工藝美術產值是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的16.6倍,出口交貨額是1980年的11倍。
四、十大產業體係基本形成,三級品牌鏈初顯雛形
陝西曆史悠久,民間藝術異彩紛呈,藝術品種類繁多。從2007年品類調查數據看,民間美術業產品十大體係已經形成,三級品牌鏈初具雛形。
按照國家民族民間保護中心標準分類,陝西目前的民間美術業產品有20個大類,176個類別,10000餘種。民間繪畫、民間剪紙鏤刻、民間刺繡、民間泥塑、民間陶瓷、民間臉譜、民間玉器、民間青銅器仿製、民間石雕、民間樂器十大類產業的產品已經形成了規格品種齊全的產品體係,有的類別(型)藝術品品種達到幾百種,個別藝術品品種達到了上千種。
這些蜚聲中外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它們與市場緊密結合後,已經成為陝西民間美術的標誌性產品,成為陝西與世界對話的名片,成為陝西與世界各國進行對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這些民間美術品牌,對於打造地域文化產業,樹立陝西文化形象,發展陝西旅遊產業,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陝西未來民間美術品品牌化、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人力資源總量充足,專業後續人才優勢明顯
陝西民間美術業人力資源總量充足,專業後續人才優勢明顯,補充人力資源總量充盈。陝西民間美術業人力資源分為三個類別:一個類別是傳統文化形成固有自然人力資源,一個類別是專業院校、專業培訓、專業機構的人力資源,還有一類就是沒有技藝基礎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現在投入產業生產的主要是前兩類,後一類經過技術培訓將會成為民間美術業發展人力資源的補充。
1.傳統文化形成的固有自然人力資源
陝西民間美術資源基礎優勢縣有66個,共計人力資源約13.2萬人(全省抽樣調查,資源基礎優勢縣有一定民間美術生產技能的人,每縣平均約2000人左右),藝術骨幹2.64萬人,占人力資源的20%;各種類型民間技藝傳人1.6萬,其中民間美術技藝方麵的傳人有4640人,占人力資源的3.52%;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1人,占人力資源的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