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動漫影視藝術曾取得過較高成就,曾輝煌一時。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誕生於1937年。1941年,我國便推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篇《鐵扇公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生產出《大鬧天宮》等享譽世界的動畫片,許多作品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其具有的水墨畫、剪紙等濃鬱的民族風格,形成了國際公認的中國動漫學派。80年代,《黑貓警長》、《葫蘆娃》等也以其獨特的風格成為許多青少年熟悉的國內卡通形象。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和觀念的落後,我國的動漫製作還隻是屬於影視藝術範籌,沒有動漫業的概念,更談不上產業鏈的運作和形成。
動漫業在我國可以說近幾年才正式提上創意產業和知識經濟的議事日程,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市場潛力。我國擁有2000多家省市電視台,動畫上星頻道四個,少兒頻道29個,少兒欄目289個,動畫欄目200個,需要大量的動畫節目填補播出空間。我國各電視台需要播出的動畫片總量約20萬分鍾,而國內實際的生產總量隻有2.9萬分鍾,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調查顯示,僅北京、上海、廣州三地14-30歲青少年每年花在漫畫卡通等相關產品上的消費額就超過13億元人民幣。近幾年來,全國各類動漫展會此起彼伏,每年舉辦的各類專業和相關展會近20餘起,舉辦的規模越來越大,參加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據分析,中國13億人口中約有5億屬於動漫產品消費群體,中國動漫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
在政府的積極推動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動漫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在逐步加快,正在形成全新的格局,政府扶持的力度越來越大,投身動漫業的企業越來越多,動漫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突飛猛進,動漫產值規模雖小,但直線上升。據統計,全國有447所大學設立了動漫專業,1230所大學開辦了涉及動漫專業的院係,與動漫相關的包括大中專學校在內的各種培訓機構達1300多家。在產業布局上,北京、上海、廣東、湖南、浙江已成為我國動漫業聚集區。近兩年來,更多製作機構開始在全國經濟發達省份的一些城市湧現,包括常州、無錫、蘇州、成都、大連、青島、福州等城市,產業布局逐步向均衡化方向發展。全國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建立的國家級動漫業基地已有20餘個,登記在冊的與動漫相關的企業有5470餘家。目前國內從事原創動畫生產製作的機構可分為兩大類型:廣電出版係統內製作機構和廣電出版係統外製作機構。前者主要以中央電視台動畫部及國際電視藝術總公司、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各大出版社為主;後者基本上為民營企業,如湖南三辰卡通集團、深圳環球數碼公司等,另外還有一些知名漫畫家如姚非拉、顏開、胡蓉漫畫工作室等。2004年動漫業產值約為80億元人民幣,2005年達到200億元,2006年達到近600億元。
另外,我國的動漫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也齊頭並進,呈獻出新的特點:一是具有民族風格和中國特色的漫畫期刊、圖書嶄露頭角,打破了日韓漫畫一統天下的局麵。漫畫題材也進一步多元化,傳統題材、奇幻題材和新漫畫作品共同發展,初步形成了中國風格的新漫畫。現今我國有創作能力的漫畫作者約有150位,廣州《漫友》每期發行量近100萬冊。二是國產動畫數量大幅度增長。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統計數據,1993年至2003年11年間,我國國產動畫片的總產量是46000分鍾,平均年產量不足4200分鍾。2004年我國動畫片產量達到21800分鍾,2005年產量達到42700分鍾,2006年達到82300分鍾。2007年一季度,國產動畫片產量達到22000分鍾,比2006年同期增長7000分鍾。三是國產動畫質量不斷提高,湧現出了《藍貓淘氣三千問》、《魔比斯環》、《小兵張嘎》、《馬丁的早晨》等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