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農高會同期舉辦了“中加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周”活動。中國和加拿大政府以“交流、創新與發展”為主題,舉辦了主題演講、校長論壇、圓桌會、推介會等七項活動,我國和加拿大政府200多名政要、專家、學者代表在各項活動中熱烈討論,廣泛交流,達成了諸多合作協議,發表了《楊淩宣言》,為促進兩國農業領域多層次合作與發展,加深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本屆農高會舉辦了兩場中外農民創業論壇,農業技術講座27場次,直接培訓人數達3000多人次。大會組織了100名農業專家,開展了為期5天的現場技術谘詢服務活動,谘詢人數超過了5萬人次。5天展會期裏,共接待來自國內外農業科技界、金融界、企業界、政府部門代表以及省內外農民群眾和各界賓朋135萬人次,96家國內及境外新聞媒體的410名記者。
三、展會特點
前後十三屆楊淩農高會的相繼舉辦,帶給楊淩、陝西的不僅是豐厚的經濟效益,而且對陝西農民思想觀念、陝西農業的發展、相關產業的帶動、城市形象的樹立、城市文化的形成都起到了無以估量的作用。據統計,前後十三屆楊淩農高會累計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美國、法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家國內外涉農企業、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和中介機構以及1085餘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觀,項目投資及技術和產品交易額累計超過1237.8億元,實用技術培訓和谘詢人數超過55.3萬人次。這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互動雙贏,為城市會展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楊淩農高會經過13年的成長過程,已成為具有鮮明特點的展會。
1.搭建交流平台,推廣技術成果
楊淩農高會是專家、學者交流研究經驗、推廣科技成果的良好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中外專家、學者各顯神通,盡顯風采,推成果、推技術、推思想,用他們的觀念、技術、成果,影響了陝西乃至全國一大批企業和農民的經營理念和思想觀念,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0年第七屆農高會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寧夏農墾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在胚胎克隆等高新科技的促進下,寧夏農墾集團迅速成為寧夏肉羊產業的航母,優質肉羊由8萬隻發展到50多萬隻,為集團創造了幾千萬元的利潤。
2002年第九屆農高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公布了600多名涉農專家名單,把600多名涉農專家推薦給各個地縣,讓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專家。從而使專家能夠在農民增收、產業結構調整中獻計獻策,為農村縣域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從第七屆開始,農高會組織者開始舉辦“農業高新論壇”。到第十二屆時,已累計有100多名省部級領導、國內外知名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圍繞“三農”主題,在高新科技論壇上發表了精彩演講。2000年第七屆農高會舉辦的農業高新科技論壇、科技書市、人才交流,百名專家農業實用技術講座65場次,直接培訓農民5600多人次;2001年第八屆農高會舉辦實用技術培訓會、農業智能化培訓會75場次,直接培訓農民8000多人次;2003年第九屆農高會,舉辦實用技術講座85場次,直接培訓人數1萬多人次。
1994年首屆農高會參展項目1600項,第八屆增加到八個領域4000餘項,其中高新技術成果和項目占40%以上;到第九屆時,參展的科技成果和項目九個領域6500多項,高新技術成果和項目達到48%。其中,中國科學院、農業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帶來了涉及生長工程、設施農業、綠色產品、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麵的包括國家948項工程在內的4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占到全部參展項目的60%以上。第十三屆參展5000多項,其中高新科技成果占全部參展項目的75%。
2.突出“高新”特色,堅持以農為本
楊淩農高會以“高新”為特色,以“農業”為根基,堅持“為農服務”的立會之本。從第一屆到第十三屆,農高會每屆都有新舉措,從而滿足農民不同層次的需求。第七至第十三屆農高會上,大會的組織者除了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展覽外,還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百名專家教授谘詢、農業科技書市及現代農民創業論壇等活動,多層次、多角度地向農民傳遞技術。如今楊淩農高會既是專家、學者們推廣科技成果,宣傳科技務農思想的平台,也是農民尋找科學技術,引進優質良種,谘詢農業技術的樂園。13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在這個平台和樂園中,改變了落後思想觀念和生產技術,用科學武裝頭腦,找到了致富之路。
2000年第七屆楊淩農高會,百名農業專家進行現場技術谘詢服務活動,谘詢人數1.56萬人次;2001年第八屆楊淩農高會,300名專家的現場谘詢服務活動,接待谘詢人員十多萬人次;2002年,百名專家現場谘詢活動,有十餘萬人次進行了農業科技知識谘詢。
以鎮安縣城東部40公裏的張家鄉三台村為例,張家鄉三台村是一個出了名的貧窮落後村。1998年7月新任村主任劉玉會第一個走出山門自費參加楊淩農高會,通過請教農業專家,他選購了新品種西瓜,試種後一舉成功。從此,他連年參加農高會,又引進栽種了優質油桃、葡萄、蘋果等水果和雜果,年增收千餘元。在劉玉會的帶動下,三台村來參加楊淩農高會的農民逐年增多。現在,三台人學科技、調整種植結構已成為自覺行動,每年家家有人參加農高會,向專家學習、谘詢,目前以西瓜、烤煙、小雜果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麵積達550畝,人均純收入由4年前的不足900元增長到1985元。
3.完善服務功能,邁向國際化會展
實現農業的產業化,離不開廣大涉農企業的積極參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人才智力交流洽談會,是楊淩農高會組織者們精心為企業舉辦的活動。這一活動進一步完善了楊淩農高會的服務功能,為企業設置了更為人性和個性化的舞台。13年來,許多企業在這個舞台上盡情表演,贏得了與會者的讚揚,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楊淩中富綠色矽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優質苗木新品種培育,在第八屆楊淩農高會上,中富綠色矽穀股份有限公司與青島市簽訂的60萬畝林木一體化工程,給公司帶來了近兩億元的收入。第九屆至第十三屆農高會推出了“投資貿易洽談會”,安排了投融資報告會、項目及投資信息發布、配對洽談等活動,同時提供全程的項目評估、政策谘詢等全方位的服務,采取多種形式促進交流與合作。第九屆時,西安聞天集團三天收進4.3億元,他們的高科技產品在農高會前尚為“養在深閨無人識”,而在楊淩農高會上一亮相,立刻引起大家的注意。
隨著規模和影響的不斷擴大,楊淩農高會正在朝著國際化的會展目標大步邁進。第九屆至第十三屆農高會分別就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丹麥、荷蘭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涉農企業參會參展。美國加州的移動噴灌機、澳大利亞的汙水處理係統等許多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在這裏綻放光彩。來自南非的南部非洲發展組織食物與自然資源聯盟共同主席帕爾·穆加貝先生表示:要把農高會上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好經驗帶回非洲。
四、結束語
曆時13年的楊淩農高會,場館由無發展到現有的4.6萬多平方米,展位由400多個臨時攤位到1200個和室外展場20000平方來;參展項目成果由1600個到6000多個;參觀洽談人數由21萬人次到135萬人次;項目洽談、技術成果及產品貿易總額由最初約7.3億元遞增至198.8億元,其中合同簽約成交額由1.65億元遞增至127億元。且在交流、研討、教育等功能方麵不斷拓寬與強化,收效愈來愈顯著,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農業盛會和物資交流會。農高會的成功興辦,一屆比一屆規模大、層次高、內容新穎、科技含量大、參展團人多、貿易額劇增,有效地帶動了楊淩及周邊經濟的發展。
農高會的成功在於構築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科技成果交易體係。它跳出了單純的成果和產品的展示與交易,將優秀農業科技成果集中起來形成資源優勢,吸引海內外的需求者,製造出一個市場;同時又將農業高科技產業化過程中所需的技術、資金、市場等諸要素及信息、評估、谘詢等中介服務納入交易平台,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各類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促進了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加速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是21世紀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總目標,而農高會正是推動這一目標快速實現的助推器。經過13年的發展,楊淩農高會已經發展成聞名遐邇的全國四大科技展會之一,成為吸納和轉化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和產品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服務三農的一張最響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