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域外文化產業借鑒(2 / 3)

美國文化產業的急劇擴張和對世界文化市場的霸占,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戰略,即借此把美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念推向全球,使之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從思想文化上控製全球,這理所當然地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警惕。

二、文化產業在韓國

韓國原是一個農業國,而且國土範圍有限,國內市場狹小,發展資源短缺。在20世紀60年代,韓國還是亞洲經濟落後的縮影,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隻有87美元。此後的20年,在強力型領導人樸正熙的領導下開始了脫貧進程。80年代中期,韓國初步完成了工業化的目標,並和新加坡、香港、台灣一起被國際經濟界譽為“亞洲四小龍”,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以上。韓國政府致力於發展文化產業,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並打出了“文化內容產業”的旗幟,認為“文化內容產業是作為與文化產品的開發、製作、生產、銷售、消費等有關的服務產業,是與音樂、動畫、遊戲、電影、卡通、漫畫、廣播有關的產業”。到1999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規模達到171億美元,2003年增長到310億美元。數字遊戲產業成為韓國的國家戰略產業,其《天堂》網絡版遊戲風靡亞洲;韓國電影業、韓劇在亞洲脫穎而出,被業界稱之為“韓流”。

1995年,韓國的經濟總規模已躍居世界第11位,進出口貿易居世界第12位,成為世界第五大汽車生產國,第五大鋼鐵生產國,第五大石油生產國,第二大家用電器生產國和第二大造船產業國。隨著出口的擴大,韓國在努力發展外向型產業的同時,文化產業也在競爭中壯大起來,印刷品、影視產品、多媒體迅速增長。到了1998年,時任總統金大中表示:將放寬對日本文化產品的限製,鼓勵韓國自己的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市場。遵循“文化立國”的方針,韓國1999年至2001年先後製定了《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這是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重新認識文化產業的結果。

韓國發展文化產業有如下主要具體措施:

首先是從組織管理上入手,新建機構,形成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管理機製。1994年文化觀光部就首次設立了“文化產業局”,行使政府職能,協調文化產業發展。1999年,文化觀光部、產業資源部、信息通訊部建立了各自下屬的“遊戲綜合支援中心”,形成合力,扶持遊戲產業。2000年,根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文化觀光部長官任委員長。文化觀光部又於2000年4月、12月先後設立“韓國工藝文化振興院”、“文化產業支援中心”,全麵負責文化產業扶持工作。文化產業支援中心先後在地方建成八個分中心,形成中央與地方的文化產業管理運行機製,推動文化產業在全國的均衡發展。

其次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韓國近年來不斷加大對文化事業的財政預算,2000年首次突破國家總財政預算的1%,2001年又上調9.1%;文化產業預算由1998年的168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1878億元,占文化事業總預算的比例由3.5%增長到約17.9%。除此之外,韓國還為文化產業設立相應的專項基金,如文藝振興基金、廣播發展基金、電影振興基金、出版基金等。另外,還不斷地完善有關文化經濟政策,以優惠的政策扶持培育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三,在產業人才培養方麵目光長遠,工作到位,確保了韓國文化產業的後續發展。從2000年起,麵對文化產業人才短缺的現狀,政府決定投資2000多億韓元,抓緊培養複合型人才,以解燃眉之急。注重加強藝術學科的實用性教育,構建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雙贏的人才培養機製。他們依靠院校加強培養實用性人才,在一些大學開設了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80餘個,徹底改變文化產業人才素質不高、工作低效的狀況。同時,韓國除國內培養外,不斷加強與外國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尤其向美、日等國學習,派員進修,培養具有世界水準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