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林楓原來的招賢十題版本當中,他本有意列入試論儒家仁義與戰場詭譎的矛盾、試論佛教與道教的利弊、試論國家與個人的關係這樣的大問題,但後來考慮到這樣的問題衝擊力太大、涉及麵太廣,隻能在日後慎重推動。
“陛下,各位王爺,林楓之所以會擬出招賢十題,正是因為那場夢給林楓的衝擊太大了,感覺今後這幾年時間就是我們大唐最關鍵的時刻,可謂時不我待、迫在眉睫,所以才想出了這樣的激進方案,請陛下和各位王爺理解。”林楓先把招賢十題的出發點列了出來,並聲明是激進之舉。
見李璟等人點頭表示認可,林楓繼續講述開來:
“第一題,論中央政府與藩屬、外虜的關係。在微臣看來,這個世界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對外者的容情就是對自己的無情。為了廓清天下,就必須強硬起來,就必須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氣勢和理念。”
林楓將此條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是有原因的。南唐這幾個君主對外時向來是該硬時不硬,該軟時不軟。在能橫掃吳越時卻恪於所謂仁義停下了腳步,結果在宋兵壓境之際被吳越從後麵捅了刀子,直接導致了亡國;在吞並閩、楚時,卻用人不慎,橫征暴斂,把征服的土地當作了敵國的土地,結果為自己的後續統治留下了後患。
“這……”李璟對此有些遲疑。在曆史上,李璟一直延續其父與周邊睦鄰友好的政策,滅閩、討楚可以說都是被陳覺、魏岑一幹立功心切的人給忽悠的。
“陛下!欲鯨吞天下,就不能有婦人之仁。”林楓急忙跪下,頭在地上碰得作響,“例如吳越,我皇待之十分寬容,但隻怕北方來攻,他們第一個從後麵夾擊啊。什麼樣的盟友最安全?能徹底控製的盟友才能讓人放心啊。”
“林愛卿,你且起來,這個容朕細想。”李璟還是猶豫不定。
“那微臣繼續陳述,第二條是論商業與農業的關係。農業向來為國之根基,須臾不可忽視,但我大唐以商富國,才致如此繁盛局麵。敢問齊王,我大唐賦稅之中,農業和商業稅賦各占幾何?”林楓轉向齊王,問道。
“約為六四,商業稅賦為六,農業為四。”李景遂日常幫李璟處理政務,對這些數據還是有概念的。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這正說明商稅正在成為我大唐的稅賦主要來源。農業穩則國家穩,商業興而國家興,這就需要大智慧來處理商業和農業的關係。陛下,微臣擬出此題,一是希望國家統籌考慮商業和農業發展,出台扶商政策,用商業提升支撐國力提升。同時,出台利農政策,讓天下農民從務農中得利,從而深愛這個國家,夯實國家之基。二呢,是希望招攬天下經商人才,從經濟角度穩我大唐。”
這一條,林楓是考慮到宋代的悲劇提出來的。宋朝商業高度發達,國力可謂雄厚,卻沒有轉化為國家前進的動力、強盛的助力,結果導致了一群富人守著金山銀山卻被一幫窮到極點的蠻虜圍住痛揍,實乃人間大笑話。
“愛卿思慮深遠,朕甚為讚同。這第二點,可否再細細闡釋一下?”南唐立國以來,對待商業態度十分開明,但李璟以前可從來沒有深入考慮農商之間的關係,追問道。
“是。商業者,通有無,便民生,增實力,利之可謂眾多。微臣僅舉一個例子,假如,我們大唐的商業非常發達,我們加強引導,將我們價值高、不損國力的陶瓷、茶葉之類物品賣到敵國,而將對我有利的武器、馬匹、糧食購買回來,豈不是於無形中增強我國,消弱敵國嗎?”在這裏,林楓透露了一點經濟戰的範疇。
“妙啊!簡直可謂不戰屈人之兵啊。”李景遂拍桌大喊道。
“善,林愛卿此意甚妙啊。”李璟也歎服道。
“謝陛下謬讚。在微臣看來,隻要能打倒敵人的方法,都是好方法。第三題則是如何保證一場戰爭隻賺不賠?”林楓繼續向下講。
“林議郎,這就說不通了吧?”李景遂率先質問道。他負責天下兵馬,最是了解一場戰爭的兵器、糧食、金錢的損耗。
當然可以啊。後世美國打了多少場戰爭啊,但除了越戰、阿富汗戰爭,基本上都是穩賺不賠啊。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思路來打啊?!林楓微笑道:
“齊王一定很心疼每一場戰爭的付出,但可能忽略了戰爭所帶來的收入。從明麵上來講,我們犧牲了士兵,耗費了糧食,但是我們一旦勝利就增加了國土,增加了民眾,增收了稅賦,國力會積極變得強大。如果我們轉換一種思路,國家不出一分錢,讓士兵、富商替我們免費打仗如何?”林楓笑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