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從眾心理是湊熱鬧的直接動力。這是因為,個人的想法和行為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另一方麵,在社會群體中,如果太特立獨行,會感到孤立,失去社會角色。其次,是因為社交需要,湊熱鬧會讓人們有與周圍人談話的機會。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生活在社會中就必須與他人交往。如果疏於交往,自我封閉,勢必感到無助或寡歡,並因此會引起不愉快的情緒,如抑鬱、孤立、憂傷和憤怒等,甚至會對生活產生失望心理。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辛德勒寫過一本書叫《情緒是健康的良藥》,他研究發現,現代人由於情緒不良誘發的病症,已經成為全人類健康的殺手。他在書中寫道:如果真的讓美國人一個人生活,每個美國人不再與其他的人打交道,那麼,一年後,整個美國活下來的不會超過幾百人。
湊熱鬧是人類的一種從眾心理。有趣的是,無論湊的熱鬧是好是壞,這一行為都能給人帶來正性的心理變化。比如有人結婚,鄰居們都會湊過去看新娘子,看過之後有人會暗暗鼓勵自己:他長成那樣,都能找個這麼漂亮的媳婦,我得找個更好的。反之,湊過去看壞事,比如汽車追尾了,圍觀者會從中得到啟示,覺得自己雖然買不起車,但擁有平安健康,已經很欣慰了,更能體會和珍惜現有的幸運。
有的人在生活中常感孤獨,而孤獨和離異感往往是加重抑鬱的起因。養成和朋友經常保持接觸的習慣,可以醫治孤獨和離異感。除了上述的湊熱鬧之外,還應培養自己對他人生活和事件的興趣,逐漸消除自己的封閉習慣。幫助他人,為他人做事會使你感到自己被人需要,這樣會減輕你的孤獨感。努力參加集體活動,成為集體中的一員,和他人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責任和痛苦,這對有些人來說是不容易做到的。然而,你一旦鼓足勇氣去參加一個活動,你就會找到使你感興趣的東西,還會發現一些你所喜歡的人,友誼也就隨之而來。
有的人之所以不愛湊熱鬧,或者不熱心與人交往,除了性格內向的原因之外,還與社交恐懼症有關,為此,現(1)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以自我評價為主,正確對待他人評說。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誡自己“我是最好的我”,“天生我材必有用”。
(2)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麼地步就做到什麼地步,隻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
(3)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沒有什麼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4)友善地對待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在幫助他人時能忘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
(5)找個傾訴對象,有煩惱是一定要說出來的,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能他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你發泄一下。
(6)到人多的地方去,讓不斷過往的人流在眼前經過,試圖給人們以微笑。
(7)鍛煉人際交往中的親和力,在社會交往中,讓自己坦然、真誠、自信、充滿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8)努力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自主,瀟灑自在,為自己尋求快樂,要學會心平氣和、樂觀、勇敢、自信,這些都是克服社交恐懼的精神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