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語。有人無論在家或在街頭的公共場所,口中總是念念有詞,甚至是自己與自己對話。這種無人對話的自言自語,是潛意識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對不良情緒的本能性發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自己的聲音有一種自我鎮靜的功能,特別有利於調整、改善和抑製大腦中紊亂的思維。冥思苦想隻是內心的對話,如果在幽靜的環境裏把這種對話變為獨白講出來,心情便會得到穩定。
當一個人心事重重無法走出緊張心境時,如果能有意識地“自言自語”一番,或許就能消除緊張,恢複心理平衡。
這就是自我對話,在不耽誤別人時間,也不影響別人情緒的情況下,心聲得到了傾吐。煩惱憂慮也得到了釋放。這難道不是個利人利己的好方法嗎?
“自言自語”有以下幾個作用:(1)虛擬交往。語言的交流,能使人感到輕鬆。自己的音調有一種使自己鎮靜的作用,發音時會產生一種安全感和與人交往的感受。
(2)調節思維。心情緊張時,與自己對話可以調整大腦中紊亂的思維,使思維漸漸清晰起來。
(3)平衡心理。“自言自語”仿佛與人交談,各持己見。說完心中話,鬱結於胸的緊張心情慢慢消除,心理自然恢複平靜。
(4)改善睡眠。“自言自語”實際上也是一種傾訴和宣泄,能排解內心的矛盾,減輕心理負擔,使情緒穩定下來,從而改善睡眠質量。誰都知道:好好睡一覺,不良情緒一掃而光。
如果你想在保健方麵有所收效的話,必須要決定關注哪個方麵,以及對自己提出什麼問題。正確的問題可以改變關注的角度,從而能夠改變人生。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時候,應該經常向自己提出一些積極向上的問題:
“今天我怎麼增進健康?”
“我具體應該做些什麼來幫助淋巴係統排出體內垃圾?”
“怎麼才能使體育鍛煉更有趣更享受?”
“在我增加許多能量之後,我該做些什麼?”
“有幸得到這些知識以後我該做些什麼?”
經常問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將會給你營造一種積極的氣氛,隨之而來的肯定是好事。
自言自語,是改變自我情緒,增加自信非常有效的方法。畢竟隻有自己了解自己,誠懇地與自己交談,就是激勵自己,給自己打氣。
所以,當你不堪生活和心靈的重負又誰也幫不了你時,當你有滿腹的話語又找不到人傾訴時,你可千萬不要絕望,因為還有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幫你“自我釋放”,可以讓你自己解救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會和自己說話,對心理保健和自我發展都是有益的。自己和自己說出的話語,能調節體溫,促進身體激素的分泌,刺激末梢神經,使動脈收縮,影響脈搏。
自己和自己說話的方式和內容靈活多樣。從方式上說,可以念、唱、說、喊,也可以嘮叨和發牢騷;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自我表述;可以扮不同角色說,也可以用不同的語氣和腔調說。總之,堅持自言自語,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裏,給大家推薦一種自我釋放的方法,即自我對話,而且要說出聲來。
具體辦法是這樣的。你不妨讓自己說出兩種聲音來。一個是那個處於苦惱憂慮中而不得解脫的你,在不停地傾訴;而另一個則是那個通情達理又永不厭煩的你,在不斷地勸說。比如,你所在的單位很窮,月工資才有幾百元。前一個你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抱怨:“我怎麼這麼倒黴呀,這日子可怎麼過呀!”而後一個你則一遍又一遍地勸說:“好賴你還有幾百塊呢,好歹你還能掙工資呢。人家下了崗又找不到工作的怎麼說?人家沒有固定收入的又怎麼過?”於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心裏也就會好受多了,輕鬆多了。
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自我對話一定要說出聲音來,你才會覺得“對方”的真實存在。這一個“你”才會像對別人傾訴那樣如釋重負痛快淋漓,那一個“你”才會像勸說別人一樣振振有詞鏗鏘有力。這兩個不同的“你”才會產生一種對立統一後的皆大歡喜。
有人總結出消愁解憂、愉悅心情的三句話,以筆者之見很有實用價值:
第一句:算了吧。生活中有許多事,可能你經過再多的努力都無法做到,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必定有限,要受各種條件限製,隻要自己努力過、爭取過,其實結果已經不重要了。
第二句:不要緊。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對自己說“不要緊”。因為積極樂觀的態度是解決和戰勝任何困難的第一步。上天對每人都是公平的,它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定會打開一扇窗。
第三句:會過去的。不管雨下得多大,連續下幾天,總有晴天的時候。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堅信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