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家庭和事業從容兼顧——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3)(1 / 2)

◆進門前,脫下煩惱

美國一個農場的主人,雇用了一個技工師傅來安裝農舍的水管。技工的運氣似乎不佳。開工的頭一天,先是因為車子的輪胎爆裂,耽誤了一個小時。再就是電鑽壞了。最後呢,連他開來的那輛載重一噸的老爺車也拋錨了。他收工後,無法回家。雇主隻好開車把他送回家去。

到了家門前,技工邀請雇主進去坐坐。在門口,這位滿臉晦氣的技工沒有馬上進去。隻見他閉目養神了一陣子,再伸出雙手,撫摸著門旁一棵小樹的枝椏。待到門打開,技工一下子好像換了個麵孔,笑逐顏開,和兩個孩子緊緊擁抱,再給迎上來的妻子一個深情的吻。

在家裏,技工喜氣洋洋地招待這位雇主新朋友。

雇主離開時,技工陪他向車子走去。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問:“剛才你在門口做的動作,有什麼用意嗎?”

技工爽快地回答:“有,這是我的‘煩惱樹’。我到外頭工作,磕磕碰碰、倒黴的事,總是有的。可是煩惱不能帶進門,這裏頭有太太和孩子嘛。我就把煩惱暫時掛在樹上,托老天爺看著,明天出門時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小樹前麵時,‘煩惱’大半都已不見了。”

家庭,是個溫馨的港灣。一個充滿著天倫之樂、團結和睦的氣氛的家庭,會使每個家庭成員精神愉快。破壞家庭和諧氣氛的往往是某個家庭成員有意無意地把家庭之外所引起的煩惱帶回家所致。有些人在外麵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回到家發泄。不是說話不中聽,就是不搭理人,或是動不動就發脾氣,這必然使地全家都跟他一起情緒惡劣。

我們每天在社會上打滾,為生活奔波勞碌,偶爾會遇上一些倒黴或不如意的事。或被雇主責罵兩句,或與同事產生摩擦,因而心生煩惱。生活中遇上的許多煩惱,其實都是與人的心情或情緒有關的,因而是有時間性的。待心情平伏下來以後,煩惱可能就消失了。我們不妨學學這位技工的方法,把煩惱暫時放在門外,不把它帶回家去。

進門前脫下煩惱,並不是要向家人隱瞞我們的困境,而是要求我們在告訴他們時,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姿態,傳遞給家人一種積極的信息,而不是消極的恐慌。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最關心你的就是你的家人,看著你抑鬱不快,他們會非常擔心,於是情緒也變得糟糕。你尤其不能拿無辜的家人發泄,在外麵受到的怨氣要靠良好的心態化解。即便不能給家人笑臉,也絕對不要讓關愛你的家人受委屈。

奧巴馬告訴你

“一旦我覺得這會破壞我的家庭,我絕不會那麼做。”

▲對孩子的教育要不遺餘力

奧巴馬在給10歲的馬莉婭和7歲的薩莎寫的信中,敦促女兒在看到錯誤事物要挺身而出矯正,並努力工作讓其它人也能獲得“你們所擁有的機會”,他希望她們能成為有同情心和有責任感的女性,以助建造一個充滿夢想和希望的世界。

奧巴馬給她們設立以下家規:

1、不準出現以下行為:抱怨、哭鬧、爭辯、糾纏和惡意嘲笑。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給自己衝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上鬧鍾等等。

3、如果幹家務,每星期能從爸爸那裏領得1美元零用錢。

4、要求兩個孩子安排充實課餘生活:馬莉婭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

成功的家庭教育應是,家長注重鍛煉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可以寵愛,但不應溺愛。要有計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奧巴馬的家規,可以鍛煉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製力、堅韌性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很值得做父母的借鑒。

◆與孩子平等溝通

當今社會,絕大部分家長都為自己的事業和工作在外奔波與忙碌,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指導和教育。切記,千萬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孩子推給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記得和孩子多聊天,多溝通。

隻是,大多數的孩子成長到某一個階段,會喜歡和同學在一起,而對父母的說教感到不耐煩。道理很簡單,同齡的孩子說的話簡單易懂,不會講些大道理。而老師、父母總是喜歡高高在上地說些指責他們的話,簡直無法溝通。其實,做孩子的良師益友,不是一件難事。試著以平等的態度,用他們能接受的話語教他們明辨是非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