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人感覺到你的愛
通常情況下,一個政治家的家庭往往被錯誤看作僅僅是一個道具,在需要時才出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公眾人物也需要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人際關係、個人責任、利益和要求。而他們的家庭往往就是這一私人生活需求的基石,並以此來支持他們在公眾視線的成功。所以當奧巴馬努力工作並取得成功的時候,他沒有忘記在人前、在背後全力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因為他們讓他的成功變得更有意義。
正是家人,讓你的拚搏變得有意義,所以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你都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扮演好在家庭中的角色:子女、父母、伴侶,一定要讓家人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愛。
◆和家人培養親密感情
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小王,在事業上已經小有成就,又喜得貴子。高興之餘,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生活,小王工作更加努力了,兢兢業業,幾乎達到了以公司為家的地步。轉眼間,兒子已經兩歲了。有一天,兒子出了點意外骨折了,哭得死去活來,可是卻不讓小王靠近他。這不但讓小王嚇了一跳,也讓他很難過,原來兒子把他看作陌生人。小王認真反思了自己最近幾年的工作和生活,原來他一直忽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沒有和兒子培養親密感情。
人到中年的許先生在事業上可謂是春風得意、一帆風順。才36歲,他已經是某外企駐華辦事處的負責人了。但由於工作關係,許先生常常要做“空中飛人”,在國內外“飛來飛去”。多年忙碌的工作狀態和習慣使許先生的性格也逐漸偏向強硬的一麵,甚至很多時間在家中也開始表現出公司裏習慣性對人發號施令的一麵。逐漸地,他對家庭的照顧越來越少,即便在家裏,也很少與妻兒溝通,更多的情況下,都是以命令的口氣向家人交代各項事宜。慢慢地,工作中意氣風發的他,與妻子和孩子的情感生活上卻出現隔膜:妻子與他感情淡化,婚姻危機一觸即發。與此同時,兒子由於長期缺少父愛的關懷和引導,在心理上也有所變化,從而成為了學校的問題人物。
家庭問題給許先生帶來的壓力已經遠遠大於事業。此種情況的出現,許先生感到非常的困惑。當初原以為事業上的成就能夠為自己造就美好家庭的夢想,儼然被現實破壞了。
許先生犯了一個錯誤:他沒有在家庭和事業間順利完成角色轉換。或許在公司他是高高在上的老板,習慣了發號施令,可是在家裏不能這樣。你的親人不是你的下屬,他們需要你的愛。在工作中扮演一個角色,在生活中又扮演一個角色,這種反差並不衝突,而是可以統一的。你可以,而且必須完成這種統一。
不管是王先生還是許先生,共同錯誤是沒有和家人建立起親密融洽的關係。感情的缺失,雖然不是不可以補救,但何苦要付出這些不必要的代價呢?
◆愛,也要說出口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安迪的男子。有一天,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太差了,他和兒子馬克之間發生了一次極不愉快的爭吵,他甚至說到:“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從來沒得過這麼差的成績!要是考試這麼差,我絕不會有臉見我的父親!”第二天清晨,安迪發現馬克的床空空如也——兒子離家出走了!
安迪的心中充滿了懊悔,他終於意識到:沒有什麼比兒子更重要的了!他迫切地需要這一切馬上結束。他來到鎮中心一家有名的商店,在店門前貼了一張醒目的大幅啟示:“馬克,快回家吧!爸爸永遠愛你!明天早上我在這裏等你!”
第二天早上,安迪來到那個商店,他發現至少有7個叫馬克的男孩在那裏。這些叫馬克的男孩也都是離家出走的,他們等在那裏,都希望這是自己的父親張開雙臂向他發出的回家召喚!
這些父親們顯然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刻板、暴躁的教育方式顯得十分武斷與草率。教育孩子當然是為了他好,可是年幼的他未必明白你的愛。所以,你要讓孩子明白,你愛他,你的責罵、批評,是因為愛他。
你的父母無疑是愛你的,你認為自己當然也愛他們,根本用不著說。《紐約時報》曾經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911災難中一位美國公民的生命留言:媽媽,我愛你!也許故事離我們很遠,然而親情離我們很近。在我們離開親人的庇護,開始在人生路上忘情攀登的時候,別忘了告訴父母,你一直都深愛著他們,用一個電話,用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