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以米飯為主的武漢,那時細糧很少,大部分是粗糧,特別是有種紅高粱米最難吃,又糙又澀口,傳說是蘇聯人拿來喂馬的。就這數量也有限,不夠吃,人們就把它磨成粉子,攪成很稀的糊子,以水充量,坊間戲稱“紅糊子水”。還有蓮子殼、幹苕片等都曾用來當糧食,至於野藕帶、野蒿子、老包菜葉子,幹芋頭禾等都成了人們腹中的佳肴,隻要是能吃的,都是好東西。
有首“吃雜糧”的歌謠這樣唱道:
洪湖水呀長又長,男女老少吃雜糧,吃了雜糧肚子疼,打起屁來臭死人。
由羅時漢提供。
麵包成稀奇,蛋糕是補品,糧食不可能用來釀酒,喝酒也是一種奢望。凡事也有特例,困難時期中後期,市場也出現了一些不收票的副食品供應,坊間統稱為“高級食品”,實際上,所謂“高級食品”,隻不過是一些桃酥、喜餅、水果糖之類而已,不過那時的確很“高級”。雖不要票,但價格很貴,有些甚至是票證供應的十餘倍、幾十倍。一個雞蛋一元錢,一個喜餅五元錢,現在看來不貴,殊不知,那時一個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資也就三、四十元,一個月賺的錢,隻能吃三、四十個雞蛋,七、八個“汪玉霞”。所以人們又歎道:“七級工,八級工,趕不上農民一擔蔥”。
這些高級食品,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可望不可及。針對那些吃得起高級食品的人,民間又傳出了諷刺歌謠:
高級點心高級糖,高級迷子進食堂,食堂冇得高級麵,高級迷子進醫院,醫院冇得高級藥,高級迷子過了腳。
由羅時漢提供。
迷,讀méi 2;迷子,俗呼癡迷於某事的人,比如棋迷子,書迷子,舞迷子等。高級迷子,此處指生活狀況較好,有條件經常跳舞、經常吃高級食品的人。過了腳:武漢話謔稱死亡。
這首童謠,那幾年各地普遍流傳,有很多版本,韋君宜《思痛錄》記錄了北京流傳另一個版本:“高級點心高級糖,高級老頭上食堂。食堂沒有高級飯,高級老頭上醫院。醫院沒有高級藥,氣得老頭要上吊。上吊沒有高級繩,氣得老頭肚子疼。”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93 年,全國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等已無用武之地,悄然退出了曆史舞台。
八十年代的口糧標準
武漢市1962年職工副食品購買卡
樸素的生活
1955年,湖北省發行的第一套糧票
《武漢文藝》1960年第6期 [城市人民公社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