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哭,一下子笑,兩個眼睛換倒跳;哭起來像妖怪,笑起來像糧票。
兒時習唱。
前麵亦作“一個眼睛哭,一個眼睛笑”。一下子:下,hà,一會兒。 換倒跳:民間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哭”對“災”,“笑”對“財”,一哭一笑,自然是“兩個眼睛換倒跳”,很形象的描繪。妖怪、糧票句:形容哭的樣子像妖怪一樣令人恐怖,笑的樣子像糧票一樣逗人喜歡。多見男生以此謠來嘲弄女生。
笑得像糧票,是武漢新俗語,形容人笑得好,也含有挖苦、揶揄的意思。隨著糧票退出曆史舞台,這句話現在很少有人說了。
在計劃經濟時期,商品短缺,物質供應不足,中國社會經曆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票證時代”,各種商品皆需憑票購買,糧票是用來購買主食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票證,故武漢有此俗語。
其實憑票供應不是中國最早采用的,更不是唯一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美國在二戰期間,因商品供應緊張,都曾發放過各種票證,其種類也不少,直到現在,個別國家仍然采用票證供應方式。
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食品類還包括肉票、魚票、蛋票、糖票、豆製品票、糕點票,甚至蔬菜票等,日用品中的肥皂手紙、煤炭火柴、水瓶茶杯等,無一例外都要票;穿戴方麵,除了布票、棉絮票以外,汗衫背心、毛線手帕等,都有相應的票證。還有些隻印號碼的票,叫“機動票”,其用途臨時通知,比如過年時,3號票買二兩黃花菜,4號票買三兩木耳等。有資料說,1961 年,某城市憑票供應的商品達到了156 種。購買工業品,還有工業券,武漢人俗稱“工分”,有些大件、貴重商品以及非必需生活品,如“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等,需要的工業券很多,買上一件。要好多家、好多人才能湊齊。
老婆婆,賣麵窩,幾多錢,買一個?三分錢,買一個,還要一兩糧票哦。
由王瓊輝提供。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曆史產物,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背景。在那個年代,糧票堪比鈔票,有時沒有糧票,拿著鈔票也買不到食品。居民遷往他地時,除了轉戶口,還要轉“糧食關係”,這是關乎生存的大事。糧食定量因年齡、性別、工種等有所區別,糧票按月發放。每月總有那麼幾天,居民要到糧店領糧票,有時糧店人員也到居民點上門服務。城鎮居民買糧食,除了糧票,還要“購糧證”。
農村好,農村妙,農村吃飯不用票。
糧票主要是用於具有城鎮戶口的居民,所以說“農村吃飯不用票”。不過,這首童謠帶有玩笑性質,正話反說。那時候城鄉差別很大,政策積極鼓勵城裏人下鄉,嚴加管控“農轉非”,即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嚴格的戶籍管理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製度,使農村人進城受到極大限製,其中糧油票就是最大的障礙。沒有城裏人的身份,就拿不到這些票證,就無法生存。
在一個以“一大二公”為特色的年代裏,武漢一些街道也出現過“城市人民公社”、“吃大食堂”等所謂“新生事物”,不過時間不長便啞炮了。三年困難時期,全社會進入了節糧度荒年代,城市居民的糧食定量被壓縮削減,副食品包括蔬菜等也是供應嚴重不足。以前曾經憑票供應的商品,有時也無貨供應。控製每天的食量,成了重中之重,很多家庭實行分餐製,各吃各的。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不少諸如“瓜菜代、人造肉、雙蒸飯、粗糧細做”等各種應對糧油肉食嚴重不足的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