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匹曾在農業生產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可一旦出現了拖拉機,馬匹就日趨減少,最後徹底消失。人類如今是生產裏最重要的因素,但這個角色,注定會像馬匹一樣走向沒落。
—列昂季耶夫
百年前,凱恩斯曾經提到“技術性失業”一詞,感歎人類用聰明才智發明的這些技術結果反過來會導致我們的失業。互聯網時代是物資極大豐富的時代,隻是人是不是也會最終被剩餘?
1.消失的崗位
假若每一個無生命工具都能夠按照人的意誌或命令而自動地工作,例如每一個梭子都能不假手於人力而自動地織布,隻有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匠師才用不到從屬,奴隸主(家主)才可放棄奴隸。
—亞裏士多德
技術發展、時代更替使職業發生巨大變化,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如200年前的蒸汽機,100年前的電力,同樣的現象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不同的是,諸如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或是荷塘效應(假設第一天,池塘裏有一片荷葉,一天後新長出兩片,可能一直到第47天,我們也隻看到池塘裏依然隻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有荷葉,而到第48天荷葉就掩蓋了半個池塘,又過了僅僅一天,荷葉就掩蓋了整個池塘)都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所特有的速度發展帶來的瞬間爆發,其影響力將讓人瞠目結舌,職業的變化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原先掌握的技能實現了自動化,如無人駕駛汽車;
—創造新的職業並替代舊崗位,如淘寶小二對於商場的傳統售貨員;
—更高要求的工作技能,大學老師要知道怎麼製作慕課;
—職業的競爭範圍是全世界,比如海爾麵向全世界征集解決方案。
藍領固然正在被機器人取代,而認為是白領的精英,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正如《和機器賽跑》一書中所說:“IT相關的技術創新,將會改變製造、物流、零售、媒體、金融、法律、醫藥、研發、管理、市場營銷以及每一個經濟部門和商業功能。”2013年,僅全球最大的29家銀行就裁員16萬人。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理查德·桑內特教授的預言則是大約28%的工作崗位存在消失的危險,在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保險業等,這些崗位將在5年之內被計算機所取代。
這一場互聯網帶來的職業衝擊,對象是每個行業、每個工作崗位。
2.互聯網大公司不再需要那麼多人
無論中外,為社會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是通常意義上認為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比如60年代的通用汽車,為美國本土提供的就業人數就超過60萬。
互聯網時代不缺大公司,就全球的數據看,像IinkedIn這樣的市值9億美元的公司,隻需要3458名員工;而Twitter(美國微博),隻有900個員工而已(2012年數據)。
Facebook的創始人、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在2014年10月第四次訪問中國,成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全程中文演講以示對中國的重視,提到Facebook在華招聘了20位中國學生!是的,是20人,這是目前市值已達2167.83億美元(截至2014年11月28日)的一個大公司在中國提供的就業機會。
2012年各大互聯網公司經營數據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情況是一樣的。2014年9月19日晚,阿裏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BABA,股票當天開盤價為92.7美元,在交易中總共籌集到了250億美元資金,創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樁IPO交易。在“雙十一”後,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直接的員工數不過是20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