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業(1 / 1)

1.俞敏洪:無法按原有的思維和模式守住我的地盤了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被評為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上過《財富》2012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排行榜,也多次入選胡潤財富榜。而在互聯網時代,他也遇到了頭疼的事。在為《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作的序中,他提到:“2013年,是新東方成立二十周年,在周年慶典上,所有人都在慶祝,而我卻陷入焦慮和痛苦之中,因為我知道,用二十年時間發展起來的新東方,未來的二十年,路真是不好走。過去的成功跟未來的成功沒有多大關係。所以慶典當天晚上,我就把新東方前150個管理幹部拉到北京郊區,封閉整整四天,討論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思路,思考如何重構新東方的商業模式,更換新東方的基因,以實現擁抱互聯網的轉型和升級。更換基因這個坎過不去,基本上就要死。不是增長還是不增長,而是生存還是死亡。能不能擁抱互聯網,成了生死問題。”

於是,我們看到在2014年1月21日新東方公布的最新財報中,有了聯網相關戰略,包括線上線下結合O2O和純線上學習產品。按俞敏洪自己的話來說:“寧可在改革的路上死掉,也不願死在原來成功的基因裏。”

互聯網大潮中,最容易受到衝擊的是教育行業。

2.一個人建立的可汗學院

2004年,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和哈佛兩所大學碩士學位的薩爾曼·可汗為了給表弟、表妹輔導數學,在YouTube網站上傳自己製作的教學視頻,擁有了數十萬觀眾,從此一發不可收。2009年,可汗辭職成立可汗學院。如今,可汗學院教學視頻已經有五千多個,翻譯成了西班牙語、法語、俄語、漢語等十餘種語言,覆蓋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所有教學科目,並且向醫學、藝術、金融、曆史等領域擴展。老師也從隻有可汗一個,到已有32位教師加盟,還有一支龐大的誌願者隊伍。可汗學院曾獲得2009年微軟教育獎,2010年在穀歌發起的“十項目”競賽(為5個“可能改變世界”的組織提供總額1000萬美元的獎勵)中獲得資助,可汗學院創造了人類教育史的一個傳奇。

可汗學院

和傳統的把老師上課過程攝製後上傳網絡不同,可汗的教學視頻則突出學生“學習”的過程,比如會用很多例子來解釋某個概念,讓學生可以跟著視頻自學,有疑難的時候再找老師請教。用可汗自己的話是:“我的目標就是做出大家願意跟著學習的視頻課程。看到人們在‘可汗學院’的幫助下進入大學或取得好成績,我實在是太高興了。”

3.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機會

曾經孕育了互聯網的教育製度受到來自互聯網的衝擊。

首先是諸如四六級、考研、托福、GRE等成人職業教育。成年人會自覺選取最有效、最快捷、最方便,同時價格最低的學習方式。互聯網提供了很多這種資源,並且加入了互聯網特征。如滬江網,用社交屬性來構建滬江網校;用Flash和音頻製作課程,定價很低;還製作了50多個APP,方便隨時隨地學習。其次是學習方式的變化。古之歐陽修說讀書要用“三上”,即在馬上、枕上、廁上都要學習。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完全實現了隨時隨地碎片化學習。隨時拿出智能設備看書、聽音頻、看視頻。最後則是獲取教育資源變得更容易。理論上,全球任何地方的學生都能夠通過互聯網,接受全球的優質教育,包括偏遠地區的學校。全球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學校,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

互聯網為教育帶來了開放性、透明性、共享性。

羅伯特·卡恩(TCP/IP協議聯合發明人、互聯網之父)曾說過:未來大學需要有固定的地點嗎?看看如今的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我們不需要把它搬進各種各樣的建築中,隻要有網絡就會有圖書館,不論在什麼地方。

4.改變的不僅僅是教學形式

運用大數據、雲等互聯網工具,還提升了整體教育管理的實效。

比如,過去老師講題可能對每一個知識點所用的時間是平均分布的,而現在學生在係統上做題,老師可以知道哪些題容易錯,從而對此知識點多講幾遍。再簡單一些,一個微信群就可以讓老師、家長保持高效、實時溝通,這在中小學的教學領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還有錯題本,這個中小學必備的學習利器,也可以通過網上直接為每位學生建立個性化庫,使老師能夠有針對性,讓學習更有效。

教育管理過程已變得十分方便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