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斯·安德森的《免費》(作者另有書《長尾》《創客》)在序言中舉了英國某馬戲團、穀歌等例子,來說明免費背後的悖論—那些不收費的商家掙到大錢。在互聯網上無窮大的貨架空間使得長尾式多樣化的產品銷售成為可能。在世界構建東西從原子化走向電腦比特化的過程中,免費變成真正的零收費。
在業內,常常提到的典型例子是奇虎360之免費殺毒。在2008年7月正式發布的360殺毒,宣布永遠對用戶免費。至此殺毒和郵件、搜索、即時通信一樣,都屬於互聯網免費基本服務的範疇。
如果說虛擬商品(如軟件)免費還屬於一個很好理解的概念,同一個軟件,100個人使用和1萬個人使用開發成本相差無幾,且越多人使用,攤到每個人身上的成本就越低。建立在比特字節基礎上的經濟學,邊際成本趨於零,可以使用“免費”策略。
近期又有兩個企業玩起了實物的“免費”。蘇寧、迪信通都表示要在門店免費向用戶提供手機貼膜的服務。更甚者,迪信通表示將在全國門店提供免費充電(20元押金領取使用移動電源,10日內歸還即退押金)、殺毒、冷飲。
兩家企業英雄所見略同,選了貼膜作為吸引用戶的免費服務,其成本並不高,卻抓住了大部分用戶購機後的需要。免費能夠降低用戶的心理屏障,能夠迅速吸引流量。這一招,增強了實體門店的競爭力,為隨後提供更多的獲利項目奠定了基礎。比如在等待貼膜的時間裏,可以做機型促銷,可以賣應用,可以搜集用戶資料。
那麼對於成本相對較高的硬件,免費還能玩下去嗎?運營商用過這個玩法,比如沒有初裝費的固定電話、預存話費送的智能手機。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開始用這個玩法做硬件,所謂“羊毛出在狗身上”,在別人收費的地方免費了,自然要延長價值鏈,創造出新的價值鏈來收費。如電視免費,但需要綁定內容服務,或是吸引廣告商投入。
當廣告銷售不足以承擔硬件成本時,又一種新的“免費”硬件玩法出現了—“零利潤”也是一種免費。如亞馬遜的“Kindle Fire”、樂視的“超級電視”、雷軍的“小米手機”、360的“隨身WiFi”,以成本價(或略高於成本價)銷售硬件,價格一下子就到了成本價,因為其根本不靠硬件掙錢。有了硬件的入口,可以通過內容下載、APP收入、訂閱服務以及廣告,為公司帶來新利潤點。這對以硬件銷售作為主要利潤的眾多傳統企業是一個顛覆性的商業模式。要做硬件免費,就需要有後繼的增值服務;不向移動互聯網轉型,就有可能變成代工,今後隻能賺一個微薄的利潤率,為在價值鏈高端的信息服務商打工。傳統企業的名單可以列得很長,如白色家電廠商、手機生產廠商……
免費不是互聯網的首創,但不可否認,互聯網將其用到了極致。互聯網企業擅長在別人收費的地方免費,在別人掙錢的地方虧錢,並以此顛覆著一個又一個行業。
小米做手機、做盒子、做電視、做平板無一不采用了這種做法,甚至還以北京鬆果電子有限公司的名義得到聯芯科技(大唐旗下最早生產TD-SCDMA芯片的廠家)開發並擁有的SDR1860平台技術,以進一步降低硬件的價錢。
互聯網的免費模式背後是對價值鏈的重新整合。近期小米在內容的大手筆包括:
—原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加入,擔任小米的內容投資和內容運營副總裁。同時,小米計劃第一期投資10億美元在內容產業。
—以約3億美元入股愛奇藝,這是小米成立四年來最大的一筆投資。這也是作為百度全資的愛奇藝首次引入重量級股東,百度同時追加了約同等量級的投資。
—小米將在二級市場購入優土股票,金額預計將在千萬美元級別。
—雷軍任董事長的北京瓦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入股華策影視。
—愛奇藝與華策影視共同出資,成立華策愛奇藝影視公司。該公司旨在為愛奇藝提供高品質的劇集、綜藝等豐富多元的互聯網內容,並圍繞相關內容進行遊戲、電商等全方位衍生品開發工作(比如單集500萬投入的《盜墓筆記》)。
而在這之前,相關布局還包括在MIUI上,通過預裝APP形式實現內容輸出。在手機遊戲分發領域,從活躍用戶看,小米遊戲中心有可能是業內前五的手遊渠道。小米還有自己的移動閱讀業務,除了小米小說平台,小米旗下成員企業多看科技的“多看閱讀”也做得非常好,書城內容豐富。
按雷軍在公開場合的說法,整個內容產業對小米電視、小米盒子、小米手機,包括小米平板都是生死攸關的一件大事。可以說,對閱讀、遊戲、視頻等內容的布局已基本完成。那麼,對所有仍以硬件銷售為主要利潤的廠家來說,是慢慢變成代工,還是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或者在互聯網時代,真正可怕的不是業內的競爭者,而是“行外”人士,因為他們根本不用傳統的玩法競爭!
讀書筆記Reading Notes趙大偉的《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
趙大偉用眾包方式主編了《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作為看過全套金庸小說的我來說,這個書名總讓我有看武林秘籍的感覺。我整理彙總了9大思維,22條法則。
1.用戶思維:“獨孤九劍”第一招是總訣式。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作為廠商,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隻有深度理解用戶才能生存。沒有認同,就沒有合同。法則包括:得“屌絲”者得天下;兜售參與感;體驗至上。
2.簡約思維: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用戶的耐心越來越不足,所以必須在短時間內抓住他。法則包括:專注;簡約即是美。
3.極致思維:極致思維就是把產品、服務和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超越用戶預期。法則包括:打造讓用戶尖叫的產品;服務即營銷。
4.迭代思維:“敏捷開發”是互聯網產品開發的典型方法論,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迭代、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允許有所不足,不斷試錯,在持續迭代中完善產品。這裏麵有兩個點,“微”和“快”。法則包括:小處著眼,微創;精益創業,快速迭代。
5.流量思維:流量意味著體量,體量意味著分量。“目光聚集之處,金錢必將追隨”,流量即金錢,流量即入口,流量的價值不必多言。法則包括:免費是為了更好的收費;堅持到質變的“臨界點”。
6.社會化思維:社會化商業的核心是網,公司麵對的客戶以網的形式存在,這將改變企業生產、銷售、營銷等整個形態。法則包括:利用好社會化媒體;眾包協作。
7.大數據思維:指對大數據的認識,對企業資產、關鍵競爭要素的理解。法則包括:小企業也要有大數據;你的用戶是每個人;用大數據驅動運營管理。
8.平台思維:互聯網的平台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產業巨頭。法則包括:打造多方共贏的生態圈;善用現有平台;讓企業成為員工的平台。
9.跨界思維:產業的邊界變得模糊,互聯網企業的觸角已無孔不入,零售、圖書、金融、電信、娛樂、交通、媒體等。法則包括:攜“用戶”以令諸侯;尋找低效點,打破利益分配格局;敢於自我顛覆,主動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