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迭代(1 / 1)

移動互聯網客戶的需求很難被準確描述。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曾在微博上看見一個“用互聯網賣包子”的案例,隻要在微博上“@某某包子”,就能免費吃一年的包子。麵對這麼一個龐大市場,客戶的需求很難通過幾個月的用戶調研、市場調查、產品規劃掌握清楚。如同騰訊重點規劃搜索、電商等的產品,並未達到其預期目標,而恰恰不在戰略規劃的微信,本是張小龍為應對郵箱競爭,借鑒米聊、KIK打造的一款產品,卻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們回顧一下現在大熱的微信是怎麼開發出來的。騰訊做微信,從立項到產品推出用了不到三個月。2010年11月18日,微信正式立項,次年1月21日推出iOS版本,之後幾天安卓和塞班版本相繼推出。綜觀2011年,微信一共發布了45個不同終端的版本,平均1.15周發布一個。經過快速的產品迭代,微信先後加入了語音對講、LBS、搖一搖和漂流瓶等功能。直到今天,我們知道,微信的最新版本是Android 6.1、iOS 6.1、Windows 1.0(測試版)(截至2015年1月27日)。

我們其實本身都不明白自己的需求。我們甚至很難去定義誰是客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本質,就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溝通交互,隨時隨地隨機的用戶都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用戶。

移動互聯網的另一大特點是“複製和借鑒”過於容易。一個賺錢的應用一經推出,各色山寨版就會瞬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了“憤怒的小鳥”,就有廠商敢讓其他動物一樣的憤怒;有了“會說話的湯姆貓”,我們的遊戲裏,動植物都會說話……產品之間功能已然高度重合。所以,在移動聯網時代,先求有,再求好。先上線,對待解決的bug和需要調整的UI,主要通過後期的迭代去完善。體驗客戶需求後對產品快速改進。針對用戶需求的曆次更新和產品迭代促進了用戶數和活躍度的激增。

如何開發運營有移動互聯網感覺的產品?在於速度。小李飛刀,例無虛發,天下無敵,就在一個快字,後發而能先至。看準了,先上線推出產品;通過用戶反饋、數據運營的手段,用產品來感應客戶需求。隻要堅持一天發現並修正1~2個bug,加快發布產品頻次,不難在半年或一年時間內打造出一個有“移動互聯網”感覺的產品。可以用以下三個步驟。

1.解決用戶花70%時間的核心功能,就上線啟動產品

都說移動互聯網創業門檻低,十幾個人就能開發應用。在APP等各種平台上,甚至2~3個就能夠做出一款應用投入市場。像微軟那樣,用12個月做出一個精品或龐然大物顯然是不適合移動互聯網的。在認準方向的基礎上,要用最快的速度開發出核心功能,盡快發布。隻有盡快扔到市場中,才能盡快獲得用戶測試反饋,盡快得到改進。因此,隻要能夠開發出核心功能和核心需求,解決用戶在這個應用上花70%時間的核心功能,就應該上線啟動產品。

2.用產品感應用戶需求,推動產品改進

做到產品的快速發布隻是第一步,其根本目的就是讓用戶盡快用到核心功能,盡快得到用戶反饋信息,以便及時地對產品開發做調整。產品迅速上線後,如何升級進化,推陳出新?來源於“用戶需求”。讓產品去感應用戶需求,不斷地傾聽用戶的反饋,不斷地調整修改,滿足了用戶需求的改進,才能保證產品的生命力。

首先,解決如何搜集用戶反饋的問題。其次,注重用數據分析需求。最後,則是產品團隊要真正認識到這些意見的價值,是用以推動產品的改進、發現用戶的更多需求,是產品改善提高的基礎。

3.多次產品的交付和發布,保證盡可能短的迭代開發周期

在經過V1版本的市場檢驗後,產品開發團隊要重視反饋,快速響應,遵循遞次演進的原則,保證盡可能短的迭代開發周期,甚至能夠在一次迭代中完成多次產品的交付和發布。

產品新需求的開發不要奢求一次性開發完美特性去麵向全新的用戶群,要以核心功能或核心用戶為基礎,向外圍有節奏地遞次擴張。注意要有一個嚴格的閉環流程支持,保證每個上次遺留的bug和來不及做的功能能夠盡力切實的做好,就能看到一個好產品逐步出現在用戶麵前。

產品開發,首先是拚速度,然後才是各種功能和體驗的完善。在你能夠支撐的極限內,小步快跑,快速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