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具有高速率、低時延、永遠在線三大優勢
3.雲
2012年9月18日,科技部公布《中國雲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以加快推進雲計算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曾有人以21世紀的雲與20世紀的電力相比較,認為都是一個偉大的技術革命,並由此引發了生產力革命。雲計算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各類業務和服務的承載平台,通過把大量的IT資源、數據、應用等高度虛擬化資源管理起來,組成一個大的資源池。
做移動應用開發,離不開雲。開發者可以從公用雲和私有雲兩個角度考慮。
對於公用雲,可以利用第三方提供商(如中國移動)為用戶提供的能夠使用的雲,免費或低成本取得服務。比如滿足用戶旅途中的諸如推薦心儀景區和餐館、分享照片或視頻剪輯等需求。對於私有雲,可以依據用戶需要開展雲服務應用實踐,提出一些有價值的雲服務模型和架構,為用戶整合資源,向雲服務的總體方向探索。錦江酒店集團的“雲化的中央管理係統”就很值得借鑒,其將下屬成員酒店的機房全部取消,實行總部中控製,把分散的IT投資成集中化投資。一方麵減少了業主成本,另一方麵更有利於推廣集團的管理標準,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競爭。
利用4G網絡即攝即傳
移動互聯網的一切內容和應用都將投入“雲”中,雲計算服務改變了互聯網產品開發的模式,對移動互聯網公司來說,按需使用的資源供應方式使其基本可以零資產運營;而超級數據中心逐漸成為IT資源和服務的提供者,蘊含巨大商業機會,帶來了將服務向智能化發展的絕佳機遇,改變了互聯網盈利模式。新出現了一個名詞叫雲營銷,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和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比如在日本麥當勞,O2O做得非常好。用戶在手機上下載優惠券,去餐廳用運營商DoCoMo的手機錢包優惠支付。運營商和麥當勞搜集相關消費信息,例如經常買什麼漢堡,去哪個店消費,消費頻次多少,然後精準推送優惠券給用戶。大數據和雲計算像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麵,緊密結合在一起。《大數據時代》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用四個V的特征描述給大數據下了一個定義:一是數據體量夠大(volume);二是數據類型夠多(variety):三是數據價值密度低(value):四是具有實效性(velocity)。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可謂得數據者得天下。
根據數據所提供價值的不同,有三種大數據公司,一是數據本身,如twitter,將海量數據授權給別人使用;二是數據技能,谘詢公司技術供應商或者分析公司,如為沃爾瑪服務的天睿公司;三是數據思維,挖掘數據新價值的獨特想法,如jetpac,通過用戶分享到網上的旅行照片來為其推薦下次旅行的目的地。
像亞馬遜就很好地詮釋了大數據營銷的力量,其超過30%的銷售量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精準推薦帶來的。阿裏巴巴也是一個成功的大數據利用例子,將電子商務公司轉型為金融公司、數據服務公司,改變這些行業的遊戲規則。
那麼是不是一定要“大”數據才有用?近日看到一個解放戰爭中“小數據”助力打勝仗的故事。遼沈戰役打響後,林彪要求每天深夜都要進行軍情彙報,由值班參謀讀出各個縱隊、師、團用電台報上來的當日戰況和繳獲情況,包括每支部隊殲敵多少、俘虜多少,繳獲的火炮、車輛多少,槍支、物資多少……某一天,林彪就胡家窩棚戰鬥的繳獲提出了三個問題:“為什麼那裏繳獲的短槍與長槍的比例比其他戰鬥略高?”“為什麼那裏繳獲和擊毀的小車與大車的比例比其他戰鬥略高?”“為什麼在那裏俘虜和擊斃的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比其他戰鬥略高?”由此得出了敵人的指揮所就在這裏的結論。
這堆數據很小,且雜亂無序,但集中挖掘後,也可分析出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也能起到大作用。那麼如何用好大數據呢?
首先數據意識很重要。不用糾結於是不是大數據,先把數據建立起來。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一切都可以被數據化的年代,微博是數據化了的思想和觀點,簽到網站是數據化的位置,地圖是數據化的地理場景。而無處不在的傳感器更是讓量化一切變成了可能。當這個世界被植入了感知、計算、通信,任何人/物都會成為一個數據源。一切狀態和行為都能量化,能夠在數據空間中被操作。
其次從商業社會的角度理解數據。大數據在各行各業衍生出各種應用。穀歌、亞馬遜等公司是發展大數據技術的主要推動者。據華爾街報道,亞馬遜於2013年12月獲得“預期遞送”新專利。在我們點擊“下單”之前,亞馬遜能把預遞送的商品存放在快遞公司的寄送中心或卡車上。大數據發展到今天,技術已不是問題。我們不僅是在數據上下功夫,更關鍵的是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種種數據,隻有及時高效的挖掘利用,能夠形成預測,能夠助於商務決策,才是關鍵。
最後要懂得借力而為。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企業自己建設IT係統,自己從頭開始積累數據,費心費力費錢,且收效甚微。有三種解決方案,一種是聯合行業或價值鏈上下遊共同開發,促進企業共同發展;一種是做外包,把IT建設外包給合適的服務商;而最好的方式是借助一個好的平台,節省自己開發大數據的成本,企業將所有精力投入到客戶開發上就好。在這方麵,運營商無疑有著天然的優勢,擁有大量用戶相關數據,而且準確度高;而在通信管道基礎上搭建“雲+大數據”的基礎設施,能讓平台上的各用戶群體打開“開關”即可使用。
數據不在大小,能夠助於運營發展就有價值。推動大數據研究的動力還是企業的經濟效益。數據之美不在大小,而在於是否真的能為企業帶來好處。
如同在城市規劃中水電是社會公用基礎設施一樣,“雲+大數據”也將逐漸建成基礎設施服務,讓平台上的各用戶群體打開“開關”即可使用。
延伸閱讀Extended Reading從“美好,即將開始”到“你好,我來了”—中國電信的4G新時代
繼2014年7月15日首批16個試點城市後,中國電信在8月28日又獲準擴大LTE混合組網試驗範圍,新增24個商用試點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廣州、佛山、東莞、福州、廈門、泉州、長沙、昆明、哈爾濱、長春、貴陽、沈陽、太原、呼和浩特、銀川、西寧、蘇州、無錫、南通、寧波、溫州、金華。於是,我們看到那位可愛的小朋友,展開雙臂,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說著“你好,我來了”。中國電信進入了新一輪的4G業務拓展,如9月1日,福建電信開放天翼4G套餐預約;9月5日,浙江電信在寧波、溫州、金華正式開售4G套餐;9月10日上午,中國電信在北京舉行了天翼4G品鑒會。天翼4G終於要發力了。中國4G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1.重回三分天下局麵
在40個城市中,雖然有所謂的一、二、三線城市之分,然而毫無疑問,其收入和用戶數總和在電信全網的比重已過半。在某些省份,這個比重甚至更高,如福州、廈門、泉州三城市曆來占據福建的半壁江山以上。這為中國電信增量帶來重大利好。可以說混合組網試驗深度擴容後,三家運營商在4G競爭中將回歸相對平衡狀態,下一步完全有可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麵。
2.終端邁入世界主流軌道
中國電信的天翼終端在2G、3G時代劣勢頗為明顯,以至於4G時代初期隻有數據卡套餐。這個狀況在首批城市獲得FDD試驗網許可後有了一定的改善,王曉初董事長在今年的“2014年天翼手機交易會”上稱之為“百花齊放的春天”。目前中國電信力推的“全網通4G”終端策略(當然隻能用中國電信的4G,其他運營商製式隻能待在2G上)能否迅速降低用戶使用4G的門檻,尚不得而知。但其看重的FDD製式,則讓中國電信邁入了全世界4G LTE終端的主流軌道。
3.延續傳統優勢
誰說發展4G就隻有手機用戶?從2010年開始,中國電信用近四年的時間,投入了超過一千億元,建設中國電信的寬帶中國光網城市,為4G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電信的寬帶優勢可以讓其家庭產品發展提速,比如近期發布的悅me產品將搶占家庭入口。中國電信的另一個重大優勢是行業客戶,占比在三家運營商一直是最好的。在智能手機用戶發展日益飽和的情形下,萬物互聯將是下一個百億級市場。
4.加速企業運營轉型
營改增、營銷費用壓降,是每個運營商都要麵臨的挑戰。相比之下,三家運營商中任務最重的並不是中國電信。習慣於用更少成本來挑動市場、發展用戶的中國電信可以在這個行業整體轉型的時候,借鑒第一批試點城市的運營經驗,用更快一點的速度,調整成本結構,轉變發展模式,找到產品、客戶和渠道匹配的最佳點,快速發展4G。
5.保障互聯網新業務布局
2013年,中國電信提出了企業二次轉型的目標,用五年的時間再造一個中國電信,即在2017年,業務收入的總量上要再造一個中國電信。話音業務是下降的,流量經營增長也是有限的,要再造一個中國電信,收入來自哪裏?來自於互聯網業務。中國電信提出在2017年,互聯網經營的新型業務占比要超過業務收入的50%。4G是移動互聯網的基礎,將為中國電信在WiFi覆蓋、有線寬帶之外的各類應用、業務提供高速率、高性能的無線寬帶保障。
6.重新激發員工士氣
有人戲言,中國電信在競爭中已經憋了太久了。FDD試驗網的擴大,為中國電信,特別是基層員工帶來了信心。正如當年北伐軍出征前要公布一封“國民軍告將士書”,師出有名、鼓舞士氣一直都很重要。在移動互聯網這個去中心化的時代,基層的力量一旦激發,則衝力不可估量。兩軍交戰,貴在士氣。“決戰4G”的迫切與鬥誌,會讓勇者勝出。
4G終將帶我們進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對運營商來說,不再是“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互聯網的跨界讓競爭範圍早早擴展到了互聯網公司、信息公司。4G對每個運營商都是當下的一個機遇。希望運營商能夠一起抓住這個機遇,共同引領4G時代!
延伸閱讀Extended Reading盤點4G終端商用這一年
2014年12月4日是中國4G商用一周年的日子。在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給三家運營商都頒發了TD-LTE牌照。彈指一揮間,流水又一年。因為4G的高速解決了傳輸瓶頸問題,真正實現了移動寬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了。作為移動互聯網載體的終端,在這一年改變了什麼?
1.全麵進入了4G時代
如果以開車作為比喻,3G發展是鬆開油門向前滑行,而4G發展如緊踩油門快速前進。自6月起,4G手機單月入網數量已超過3G,4G品牌已超過百家;從7月起,700元以下款型大幅增多,千元機入網款型占比超過70%;TDL手機的銷售在第三季度已超過TDS手機,而11月中國移動單月4G終端銷量已突破千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2014年基本上已經完成了3G/4G的切換,中國全麵進入了4G時代。
2.真正帶來了移動互聯網
4G網絡建設和應用普及遠超預計。如中國移動,2014年年初製定的目標是全年建設4G基站50萬,銷售1億部4G終端。記得當時業界對這兩個數字還是頗持懷疑態度。而最終,TD-LTE基站到年底達到70萬,超過3G網絡近6年的建設總量,覆蓋超過300個城市,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網絡;基本實現縣級以上城市和發達鄉鎮的網絡覆蓋,將帶來7000萬的用戶;4G終端除了銷售1億部,還實現了高中低不同價位的百花齊放。作為承載移動互聯網業務的重要載體,終端承載新業務後形態的拓展包括:“三新”(新通話、新消息、新聯係)手機即將麵世;將人與人通信拓展到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