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別做落井下石的事情(1 / 1)

人生難免有低穀,對於處於低穀的人多幫助,尤其是你曾經的敵人,得饒人處且饒人,千萬不可落井下石。

從字麵意思來講,落水狗是比喻一些失勢的壞人或者是正遭受打擊的人。作家魯迅在他的文章《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提到痛打落水狗的問題,即指那些被革命黨姑息妥協寬恕,後來又緩過氣撲向革命黨絞殺革命黨的一類人。這類人在當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鬥爭中,敵我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痛打落水狗應該是必要的決策。

但是,這句話拿到現代社會來講,就不合適了。現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得理不饒人,對競爭者十分殘酷,尤其是那些曾經與自己有過節或誤會的人,一旦失勢,就大舉手中的竹竿,痛下殺手,恨不得一下掃除幹淨,大有戰爭年代對抗敵人般嚴酷。

處於現代社會,沒有什麼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所以也不必對失勢的人如此囂張,得饒人處且饒人,既然對方已經遭受了打擊,你又何苦得理不饒人,進一步補上惡狠狠的一腳呢?這種在對方處於劣勢的時候,還大加追殺的情況就等於落井下石。

“落井下石”這句話出自唐代大詩人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看見別人掉進陷阱裏,不伸手救他,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聖經裏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犯奸淫的女人被當場抓住,按照猶太戒律,這種人要用石頭砸死。於是,人們將這個女人帶到了耶穌的麵前,準備用亂石將這個女人砸死,以表達自己的聖潔。麵對義憤填膺的人們,耶穌說:“你們中間誰從來沒有犯過罪,就可以朝她扔石頭了。”結果,憤怒的人群一下平靜下來,紛紛離開了,沒有一個人朝這個女人扔石頭。

人生在世,世事無常,任何一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也都有落魄之時,這時我們就像可憐的落水狗一般,拚命掙紮而又充滿了無助,如果此時有人給予一份理解和幫助,我們將終生難忘,如果有人此時落井下石,必然也會記憶深刻。所以,在他人落魄之時,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對別人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幫助,即便不出手相幫,也應該大度一些,切不可趁人之危而落井下石。

安靜是一家雜誌社的編輯,由於她個性散漫,為人直來直去,與編輯部那些老編輯比起來,行事有些另類,在他們那個小圈子裏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為她多次悖逆總編輯的調教,總編輯早就看她不順眼,隻因她有個很好的親戚是市裏主管新聞的領導,所以隻好對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一天,為了一些圖片,總編輯和安靜起了衝突,最後動起手來,眾人紛紛過去圍觀。安靜麵對眾人毫不示弱,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了一場混戰,安靜一舌難敵眾口,掩麵而逃。最後,在總編輯的默許下,眾人不約而同地聯合起來打擊她,挑她的毛病,安靜氣憤不過,憤然辭職。類似安靜的事情,就是落井下石。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落水狗”,成為“眾矢之的”,成為被大家“落井下石”的對象,往往有些原因還在於這個人本身的問題。例如平常和別人不易相處,鋒芒太露,引人嫉妒,觸犯了別人的利益等。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折去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麵!

很多時候,人生必須渡過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層次,最重要的是永遠看得起自己,永遠相信自己,永遠堅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心,就如驢子遇到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麵去!

這是一個講究共贏、講究寬容的社會,大家應該彼此合作,互相寬容,獲得彼此利益的最大化。無論是自己被人落井下石還是他人被落井下石,都是一種痛苦。所以,我們應該設身處地地和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相處,學會換位思考,知道被人落井下石者的痛楚,就要以此為戒,不做被人落井下石者,也不在他人陷入困境中的時候,對他人落井下石。唯有如此,你才能夠擁有好的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