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鐵與其他元素的關係:鉛中毒時鐵的利用會有障礙,同時腸道鐵的吸收也受到抑製。缺鐵性貧血患者細胞內銅、鋅濃度降低,人和動物口服鋅,血清鐵蛋白下降,加服鐵劑後上升。長期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且必須靜脈補充鐵劑才能糾正。其紅細胞指數與血清鋁和紅細胞鋁超負荷有關。機體缺銅時不僅使鐵的吸收量減少,而且鐵的利用也發生困難。缺鐵又影響鋅吸收。
4.缺鐵引起的相關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缺鐵性貧血幾乎遍及全球,占世界人口的10%~20%,不論城市或農村,不論性別或年齡,都有發病的可能。女性比男性高,這是由於婦女月經失血丟鐵、孕育需鐵及哺乳期失鐵所致。世界各地區婦女貧血的百分比較高,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2.據國內不完全統計,兒童貧血病者約占50%,主要是缺鐵性貧血。
(1)缺鐵造成貧血
①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體內鐵缺乏,影響正常鐵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由於體內總鐵量的65%存在於細胞內,因此反複多量失血會引起體內總鐵量顯著下降。鉤蟲病引起腸道長期少量出血,多年肛痔出血或婦女月經過多等長期損失鐵,最終可使體內貯鐵量枯竭,以致發生缺鐵性貧血。臨床表現與貧血程度有關,可有皮膚黏膜蒼白,以口唇、甲床及口腔黏膜蒼白最為明顯,體力差、易疲乏、不活潑,不愛運動、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年長兒童及成人頭暈、耳鳴、眼花等,生長發育緩慢。嚴重者除有一般貧血症狀外,可發生肝、脾、淋巴結腫大和四肢水腫。
②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是由於紅細胞破壞增速,超過造血補償能力範圍發生的一種貧血。這種病人雖對鐵的吸收量增多,但鐵的利用率很低,貯存的鐵反而增多,因而對鐵劑治療要慎重,以免引起繼發性血色病。臨床表現較多為急性中毒,肢體酸痛、頭痛、嘔吐、寒戰、高熱、麵色蒼白、黃疸、肝脾大、血尿、急性腎衰竭、尿毒症。
③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於紅骨髓顯著減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一種綜合征,以全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病因有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還多見於長期貧血治療無效、慢性腎衰竭、腦垂體功能減退症等。該病有造血功能障礙、出血和感染三大特點。用鐵劑、維生素B12、雄激素治療,可提高人體對鐵的利用,刺激亞鐵血紅素的合成。
(2)缺鐵影響某些生理係統
①消化係統。出現厭食、胃腸功能減退等。嚴重時可出現營養吸收不良綜合征,還可出現異食癖。
②神經係統。在貧血不明顯而機體缺鐵時,會有煩躁不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記憶力差、智力減退等表現。
③心血管係統。血紅蛋白低於70克/升時可出現心率增快、氣急,同時可並發呼吸道感染,易發生心力衰竭。
④免疫係統。常使細胞免疫力下降,易發生各種感染,常遷延難愈,還可反複感染。
5.高鐵對人健康的危害
(1)急性中毒:誤服大量亞鐵鹽類(如硫酸亞鐵等)可發生急性中毒。中毒時出現惡心、嘔吐,伴劇烈的胃部燒灼感,嘔吐物中有血性物質,呈咖啡色。腹痛、腹瀉、排出血性和柏油樣便,可伴有輕度黃疸。患者嗜睡、疲乏無力,有時煩躁不安。皮膚可出現淤斑。肝大伴壓痛,尿有蛋白和管型,偶見血尿。重症患者可迅速發生休克,出現血壓下降、脈快而弱、呼吸困難,可有缺氧、發紺和肺水腫。嚴重者由於昏迷和血液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成人口服氯化鐵的致死量是30克左右,硫酸亞鐵約50克左右,小兒5~10克。
口服鐵劑引起急性中毒,可用50克/升碳酸氫鈉溶液洗胃,繼而用牛奶、豆漿、雞蛋清、藥用炭等洗胃。
(2)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也稱繼發性血色病。長期過量注射鐵劑及反複輸血,可使機體產生鐵代謝紊亂,引起繼發性含鐵血黃素沉著症。
①皮膚色素沉著。皮膚呈藍、棕、灰色或青銅色,以體表外露部位、腋窩、腹股溝最明顯,牙齦、軟齶的黏膜也有色素沉著。
②肝脾大。肝可明顯增大,質地堅硬,表麵光滑,壓痛一般不顯著。脾大往往不如肝大明顯。可伴有肝功能異常。
③糖尿病。多飲、多食、多尿,症狀多不明顯。血糖可輕度或中度升高。尿糖陽性。
④性功能下降。可有性欲減低、陽痿、睾丸縮小變軟,腋毛、陰毛稀少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