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新陳代謝之星——鎂(2 / 3)

4.缺鎂引起的相關疾病

正常人一般不會缺鎂。缺鎂的最主要原因是長期進食不好,營養不良,妊娠、泌乳過多,長期消化液丟失和長期隻靠輸液而無鎂的補充。一般鎂缺乏症都並發血鈣過高現象,但也有低鈣血症的缺鎂患者。鎂缺乏可以導致以下一些疾病。

(1)心力衰竭:由於鎂對於維持線粒體的完整性和保持心肌內的鉀具有重要作用,鎂缺乏則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鎂缺乏首先可致線粒體腫脹以致線粒體破裂而導致心肌代謝障礙,使肌凝蛋白ATP酶活性降低,不能分解ATP供給心肌能量,使心肌收縮力減弱。其次,鎂缺乏使線粒體對脂肪酸和乳酸代謝也發生障礙,導致細胞氫離子增加,抑製鈣離子進入肌節使心肌收縮力減弱。鎂可以作為輔助措施用於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尤其是對伴有心律失常者更有效。

(2)心律失常:鎂缺乏時細胞膜上鈉-鉀ATP酶活性受抑,鈉-鉀泵功能減弱,導致細胞內鉀丟失。另外,鎂缺乏時細胞氧化磷酸化分離,維持細胞內鉀濃度所需的能量產生不足,使細胞內鉀外溢,造成細胞內低鉀,使心電圖Q-T間期延長,誘發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現出肌肉虛弱、肌肉抽搐和抖動、心律失常、失眠、記憶力衰退、神經錯亂、抑鬱症、幻覺、腿抽筋、焦躁不安、兩腿神經質抖動、輕微的手顫抖、不由自主地點頭、眼皮顫動或者身體其他部位不太引人注目的輕微抽搐等特征。

(3)缺血性心髒病:鎂是缺血性心髒病的保護因子,血清鎂的濃度比心電圖和心肌酶更為敏感,原因是鎂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機製是拮抗鈣,穩定纖維蛋白和血小板,防止血管凝血,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擴張血管。鎂缺乏,導致軟水地區人群缺血性心髒病和猝死發生率明顯增高。

(4)癌症:鎂缺乏使血清鎂過低,幹擾甲狀旁腺激素的合成與釋放或影響甲狀旁腺激素對靶細胞的作用。經醫學專家研究證實,凡是土壤和食物中含鎂多的地方,癌症發病率就低;若土壤與食物中含鎂少的地方癌症發病率就高。埃及人每天攝入體內的鎂幾乎是歐洲人的5~6倍,所以癌症的發病率極低。事實證明,鎂確實具有防癌的顯著效果,對活細胞起著“萬能控製器”的作用。

另外,鎂缺乏還表現為骨骼過早老化,骨質疏鬆,軟組織鈣化;兒童鎂缺乏症多數會引起瘙癢、焦躁、躁動、暴躁、緊張、興奮等現象。長期患有腹瀉、癲癇的人,以及酒精中毒和服用利尿藥降血壓的人,普遍有鎂缺乏症,而對這些疾病的藥物治療也極易引起或造成鎂缺乏。

5.鎂過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正常情況下,由於腎的調節作用,人體對鎂的適宜濃度範圍較寬,但攝入的途徑不當或體內有過高的濃度,都會出現中毒症狀。

由於金屬鎂與水及體液反應生成氫氣及氫氧化鎂,因此小量鎂粉或鎂合金進入皮內可引起“鎂源性氣性肉芽腫”,甚至使皮膚廣泛壞死。

吸入含鎂及鎂合金的粉塵,由於釋放氫氣的特殊作用,在肺泡壁內麵的單核細胞質出現微小的空泡;吸入高濃度新生的氧化鎂細塵可產生典型的金屬煙塵熱反應,表現為發熱、咳嗽、胸悶、白細胞增多等症狀。

當腎功能不健全時,過量攝入鎂,可引起鎂中毒,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煩渴、嗜睡、疲乏無力、胃腸痙攣等胃腸道反應;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瞳孔散大,發生隨意肌或呼吸肌麻痹、心髒完全傳導阻滯或心搏停止等。高鎂血症可影響骨和血液凝固;尿毒症患者,骨中鎂含量顯著增高;更重要的是鎂過多可致骨異常。鎂在體內積累過量時,易出現麻木症。

血清鎂濃度達70毫克/升時,可出現反應降低、活動減少、肌肉鬆弛;濃度達140毫克/升時,產生共濟失調;濃度達200毫克/升時,神誌完全不清、痛覺消失,可用注射鈣鹽來拮抗。

6.鎂元素的主要飲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