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職場媽媽沒有未來!看看社會上哪些職業視媽媽為“珍寶”,或許這裏麵的某個職業正是你的“伯樂”。
兒科醫護人員——當事者這樣說
悠悠媽,如今是某市一家兒科醫院的醫護人員,誰都想不到她原來是某室內設計公司的設計師,從“舞磚弄板”到護理寶寶,很難想象她在轉行過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為此,《媽媽寶寶》雜誌社的記者特別采訪了悠悠媽:“您為什麼選擇放棄原來那麼有前途的職業,改行做兒科醫護人員?”
“這還要從我的兒子說起,”悠悠媽說,“我的兒子是一個早產兒,自出生那天起就體弱,雖然大病沒有,但是小病不斷,經常肚子疼,而且還是晚上。我們不知道寶寶是哪裏出現問題,不敢亂喂藥,也不敢半夜抱著孩子去醫院。每個女人做了媽媽後,都害怕寶寶生病,帶著寶寶看病時既焦急又無奈。做兒科醫護人員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寶寶生病媽媽完全可以做判斷。也就是那時,我有了做兒科醫護人員的想法。本身我就喜歡孩子,所以從我兒子還沒滿月起,我就開始了解一些兒科醫護方麵的知識。兒子大一點後,我通過自考進入了一家專業醫學院學習兒科護理專業,畢業後,就留在了這家醫院。自從做了兒科醫護人員後,我很受啟發。以前帶寶寶看病非常辛苦,遇到流行性疾病多發的早春和冬季,各個醫院的兒科都是人滿為患。現在寶寶生病了,如果趕上醫院太忙,我自己就能根據掌握的知識結合以前接觸過的孩子的經驗給寶寶做一些診斷,知道吃什麼藥比較對症,而不像以前那樣盲目地跑到醫院打針或者輸液。”
專家點
評
做兒科醫護,利弊兼有。現在,許多80後的新媽媽育兒經驗不豐富,但兒科醫護人員就不同了,她們不但具備專業醫護人員應具備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有實踐經驗,掌握了很多照料寶寶的方法,這樣就不會因為孩子出現一點點小問題就去找醫生。當然,做一名兒科醫護人員非常辛苦,每天工作都要三班倒,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陪寶寶的時間不多,經常會覺得虧欠孩子。因為工作需要,兒科醫護人員平時會接觸到各種生病的孩子,所以感染疾病的概率要比其他的媽媽高出幾倍;如果醫護人員自身抵抗力低,常常就會被病人傳染,甚至會當“二傳手”,使自己的寶寶生病。因為看到太多的疑難雜症和患重病的孩子,許多婦產科醫生和兒科醫生都選擇了丁克。
職場建議
作為兒科醫護人員,必須要有一定的修養,才能勝任此工作。兒科醫護人員要有更多的愛心,對病兒有更多的關心,像慈母一般,這是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兒科醫護人員還要有更多的耐心。孩子身體不舒服,不懂人情世事,隻知哭鬧撒嬌,反正有父母長輩的嗬護。在這種情況下,兒科醫護人員就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無論工作環境有多吵鬧,多煩躁,都應耐心地檢查病兒,耐心地聽家長的敘述,耐心地開導病兒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兒科醫護人員還要有更強的責任心。倘若醫護人員的責任心不強,不能仔細詢問病情和為他們做全麵檢查,不定時巡視病房,工作中幹私事,擅自脫崗,很可能使病兒失去治療與搶救的最佳時機。
幼教工作者
清影,畢業於某大學學前教育專業,4年的理論學習,使清影畢業後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一名幼兒教師。清影經常孩子氣地說:“小寶寶多可愛,當幼兒老師能每天和他們在一起,可以永遠保持一顆童心,多好!”由於工作需要,幼兒園老師必須照顧寶寶的生活起居。幾年的幼兒教師生涯,使清影積攢了相當豐富的育兒經驗。
她的這份工作不僅幫助了眾多媽媽,而且也幫助了她自己。工作兩年後,清影也做了媽媽。雖然是個80後新媽媽,但是清影照顧起寶寶來得心應手,家人、朋友也說她要比一般的新媽媽老練得多。如今,清影的孩子已經1周歲了。
最近,她的女兒總是哭鬧,動不動就趴在地上發脾氣,氣得清影打也不是,嚇也不是。她這個“育兒專家”也遇到了棘手問題。清影冷靜下來,又一想,是不是孩子生病了呢?因為長久以來,孩子的身體都非常健康,她根本沒往生病那方麵考慮。於是,清影急忙帶著孩子去了醫院,經診斷孩子患了小兒腸炎,肚子會時常疼,所以孩子才會煩躁不安。因為清影學過幼兒心理學,再加上幾年的工作磨煉,孩子為什麼哭為什麼鬧,寶寶的心思她能摸得一清二楚。在教育孩子方麵,她的方法更科學、更合理,因為從業前的理論學習加上工作實踐,她已經總結出了很多方法。作為幼兒園老師,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自己可以照顧孩子。清影在孩子兩歲時,就把女兒送到了自己工作的幼兒園。她說,這樣解決了為寶寶擇園的苦惱,把自己的孩子交到同事手裏也放心很多。上下班自己帶著孩子,還消除了找不到人幫忙接送孩子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