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王節(1 / 2)

在人類曆史上,牛曾是人類崇拜的一種動物對象,這一點可能發生於史前的狩獵時期。隨著飼養業的出現,野牛變耕牛。由於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牛,人們信仰牛神,並在一定季節裏要對牛進行祭祀。這樣也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牛王節。

牛是民間的保護神,淵源於史前動物和圖騰信仰,後來演變為動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風俗。《水經注?渭水注》引《列異傳》稱牛王本為南山大樟,被人盜伐,“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俗稱怒特祠,供奉牛王,現在台灣還視牛為神。後來人格化,牛首人身。又訛為伯牛。《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閑錄》:“明中原來者,雲北方有牛王廟,畫牛百於壁,而牛王居其中間,牛王為何人?乃冉伯牛也。”近代民間供的牛欄神也是擬人化的神靈。每年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在山西臨汾魏村有一座牛王廟,正殿供有牛王、藥王,在這裏定期舉行盛大的牛王廟會。另外,在夏縣上牛堆雲洞內有座三王祠,奉牛王、馬王和藥王,說明北方也信仰牛王,但都是黃牛,南方則供奉水牛,說明牛王信仰有明顯的地域性,這與人們對牛的馴育不同有關。

隨著動物神信仰的淡化,鬼神觀念的演變,在牛王信仰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種牛頭鬼的形象,又稱阿傍,是陰曹地府中閻王的鬼卒,據研究有兩種傳說:一種來源於神農,《外書》:“神農牛首”。一種來源於佛教影響,佛教信仰閻王,他有判官、走卒。《五苦章句經》:“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釵。”後來為道教吸收,成為牛頭馬麵,或牛頭鬼,歸泰山神統轄。

在各民族地區流行著形形色色的牛信仰。雲南大理七裏橋葭蓬村白族以黃牛為本主,傳說該村遇到洪水,黃牛臥於洪峰中,擋住了洪水,救了白族祖先的性命,所以村民世代以黃牛為本主,每年二月二十三日祭祀黃牛,該村也不飼養、役使黃牛,禁食牛肉。在白族甲馬中就有牛王神形象。拉祜族認為牛有靈魂,牛生病後要敲擊牛槽,或者遷徙,嚴重者請巫師替牛招魂,即在大門口或牛跌傷的地方,殺雞,做粑粑,念道:“牛魂回家吧,外邊風雨大,沒處躲,有老虎,家有吃的,有牛欄,你順著路回來吧。”

由於人們相信牛有靈性,所以又派生出一種牛魂石信仰,又稱寶石。如黎族每到七月或十月牛節,?頭(氏族長)必把家藏的牛魂石取出來,用酒洗石,經過牛魂石泡的酒,認為是福酒,眾人都來喝酒、跳舞。還認為牛魂石是牛魂的象征,喝了福酒,既有助於人的健康,又有助於牛群發展。黎族視牛魂石為寶物,與銅鑼、粉槍、田地、穀倉構成五大財產。類似信仰在壯族地區也存在,廣西東蘭、鳳山、巴馬壯族在正月初一早上,男子、青少年成群到河灘裏找有孔的石子,邊找邊唱《尋寶牛歌》,找到後用繩子穿起來,高高興興往村內牽,而且口唱《牽石牛歌》:

來了啦,來了啦!

崖邊的黃牛等我拉,

河邊的水牛待我牽。

牽著牛兒樂哈哈了,

你牽過上邊,

我牽過底下,

黃牛是家寶,

水牛是金蛙,

我們同心又協力,

黃牛、水牛統統牽進家,

依呼嗬。

拉到家後,把牛石置於牛欄內,象征在牛欄內飼養,牛繁殖快,像石頭一樣頑強,不生病,避牛瘟。此外,台灣有的地區把牛神塑造成牛的形象,由牧童牽牛,供在廟宇內,信奉者定期虔誠地給牛神獻青草。

在遊牧民族中,還有一種崇拜牛乳房的風俗流傳。在蒙古包入口內,有男女坐席之分,其中婦女坐席的上方,必掛一個母牛的乳房。後來東蒙地區流行用羊毛織編一個牛乳房,而且鑲一塊布,掛在蒙古包內,由人們定期祭祀。每年第一頭牛下崽後,必把初擠出的牛乳放在牛奶桶內,舉行“灑乳祭”。婦女在擠乳前,一定洗幹淨雙手,不能用鹽接近乳房。在蒙古族人看來,牛的乳房不僅是母牛的標記,也是產乳的地方,必須拜祭,才能豐產乳汁,否則將危及牧民們的生活。

在節日文化中,有一種牛神節,充分反映了各民族對牛的信仰。

中國民間的節日很多,但是為牛過節日卻是動物信仰的突出事例。牛王節有不同的名稱,如牛節、牛王會、牛王誕、牛神節、牛魂節、脫軛節等。

漢族的牛王生日

各地的漢族人崇拜牛王,湖北地區認為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為牛王生辰日,當天必須要剝芋頭做羹吃,因而又名為牛羹。另外,有的地區還喂牛吃芋頭。四川在十月一日過牛王神生日,做糯米粑粑,粘在牛角上,當天不讓牛做活,黃昏時牽牛轉彎,晚上讓牛在水田邊照身影。《雅安縣誌?風俗誌》:“牛見黍則喜樂。”其他地方在六月八日舉行牛王會,演戲娛樂。浙江過清明節,在拂曉時把牛牽出村外,覓草而牧,以早出為佳,稱“牛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