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牛骨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加上其堅固耐用,是人類進行藝術創作的上佳原料。牛角、牛骨同時也可製成豐富的生活器皿。
角杯
利用牛角為酒器,由來已久。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中就有仿牛角鑄的酒杯,後來發展為銅角。至今在民間還流行牛角杯。如彝族利用水牛角、黃牛角、犛牛角製成各種酒杯,其中以犛牛角杯最為珍貴,水牛角杯、黃牛角杯次之。這些酒杯必須成雙,並以繩線拴係在一起。該族還以牛蹄製成牛蹄杯,即以牛蹄為足,以牛蹄上皮為杯身,其上刻有各種圖案,精巧別致,別有韻味。貴州的苗族、布依族等則常用水牛角為酒杯,杯上刻有豐富的圖案。《黔中苗民圖》:“普籠仲家招戚以牛角歡飲。”雲南普米族飼養犛牛,多取犛牛角製成犛牛角杯,在角尖處穿一孔,係一繩,平時存放在家中,出行時則攜帶在身,作為飲酒、敬酒的用品,有些角杯上還雕刻有精美的圖案。
牛角號
在許多民族地區以牛角為號。如景頗族的“洞巴”、傣族的“角號”都是用牛角製成的,作為村落聚會、戰爭動員的號角。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過一件陶牛角號。其實,還有比大汶口文化更早的陶角號,如1978年8月在陝西華縣瓜坡堡出土一件仰韶文化的陶角號,長42厘米,上口徑1.8厘米,下口徑7.5厘米,外飾以兩道弦紋,器底口一側有二小孔,提供拴係繩索之用。這說明遠在史前時代就開始使用牛角號了,並且出現了陶製品。在雲南,怒族人出獵時必攜帶牛角號,作為指揮獵犬的工具。遊牧民族多以黃牛角、犛牛角為牛角號,其中以犛牛角號為最大;農業民族則以黃牛或水牛角製作角號。如苗族的牛角號是黃牛角做的,比較小,傣族則以較大的水牛角製成。布依族牧牛人每人有一把牛角號,清晨出村時,他吹起角號,各家各戶就把牛轟出來,由牧牛人把牛群趕上山,傍晚進村前,牧牛人也要吹角號,各戶聽到號聲以後,都前來把自己家的牛領回家中,關到牛欄內。在這裏,牛角號是一種重要的信息指示樂器。
牛角號也是巫師的法器,如土家族的巫師“梯瑪”,每人都有一支牛角號,巫師吹響牛角,是告神、請神的信號。傳說土家族祖先是廩君,又稱向王天子。諺語說: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條清水江。
向王天子一支角,祖師菩薩打赤腳。
吹牛角號的好壞,是判斷巫師法術高低的標誌。
此外,黎族還用牛角製成織漁網用的梭子,其工序是先選一隻好的牛角,進而鋸為長方形片料,然後在礪石上磨薄,最後用刀削成梭子形狀即可。
牛骨器
人類利用牛骨製作工具和生活用品由來已久。遠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已熟練地把水牛肩胛骨製成骨耜,安有木柄,作為翻地的農具,從事水稻生產。另外,在史前時代還用牛骨製成骨針、骨錐、骨匕、骨紡織工具等。近代貴州苗族人還以牛筋骨製成紡織用的打緯刀,也利用牛骨製成骨鏃、匕首、矛頭等品物。
舊北京的叫花子,討飯時必手敲擊兩塊牛膀骨,作為討飯的響器,這就是“拍花子”的來曆。
在進行民族學研究中,還能經常看到用牛骨加工骨器的情形。作者在海南黎族地區調查時發現,東方縣美孚黎仍以水牛骨製成白色骨簪,用以束發。白沙縣本地黎則以牛骨製成骨梳和骨簪。其製作工藝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