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拖與爬犁(2 / 2)

不難看出,車的發明在技術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如果說牛拖是把重物對地麵的滑動摩擦改為拖轅對地麵的摩擦,減少了阻力,節省了動力,那麼,車輛又以車輪的滾動進一步減少了對地麵的摩擦,節省了動力,增加了運載量,大大提高了行駛速度。正如《淮南子?汜論訓》:“為之剡輪建輿,駕馬服牛,民以致遠而不勞。”這在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各地文化交流上有積極的貢獻。

最後一個問題,百越和黎族的牛所牽引的工具到底叫什麼名稱呢?這也是應該推敲的。

所謂橇,實際是一種泥中行駛的交通工具,並不是牛拉的拖,原因如下:

第一,橇,當為泥行工具。《史記?夏本紀》:“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這種泥行工具,顯然與銅鼓上的牛挽工具和黎族的牛拖不同。

第二,從形製上看兩者也不一樣。《史記?夏本紀》集解孟康曰:“橇形如箕,?行泥上。”正義:“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徼起,人曲一腳,泥上?進,用拾泥上之物。”從行文中看出,橇是一種船行物,兩頭翹起,使其不致陷入泥潭中,這與牛拖不同。

第三,操作方法不同。橇是人力推動的,“人曲一腳,泥上?行”,其作用是“拾泥上之物”,是一種采集工具。這一點在民俗中也有保留。1990年,作者曾在深圳沿海看見不少漁民下海拾蟹、魚、蝦時,所用工具就是橇,其形製是一塊方形木板,兩頭上翹,前方有一橫木架,供人手握。當行駛時,兩手扶住把手,腳踏木板,行一段,拾些海物,接著又一腳踏木板,行一段,又繼續拾海物,如此不斷工作。這種木板,實際就是橇,而操作方法也是“一曲一腳”。而黎族所用的牛拖則與此相差甚遠。

此外,牛拖是陸地上的交通工具,而橇是一種泥地上的交通工具,類似雪域的滑雪。板、冰上的冰車。

由此觀之,所謂橇與拖,是兩種交通工具,無論是形製、地域,還是操作、功能,都是不同的,而銅鼓上的牛挽交通工具,是牛拖,而不是橇,事實上,橇是不用畜力或牛挽拉的。但是,橇、牛拖以及南方的木輪牛車,都是南方諸民族在交通用具上的卓越創造,為中國文化史作出了積極貢獻。

除牛拖外,還有一種爬犁,有時也用牛牽引,稱為牛爬犁。

爬犁是冬季雪域冰上的交通工具,又稱冰床。《夢溪筆談》卷二十三:“信安、滄景之間,挽車者皆衣以韋?,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曳之,謂之淩床。”其底平如犁床,形狀如耙,故曰爬犁。這是指人拉的小爬犁,主要是娛樂工具。不過,也有畜力牽引的爬犁。過去總認為挽爬犁者為狗、為馬,其實牛也能拉爬犁。《清文鑒》卷二十六:“扒犁,牛拉的爬力。”據在黑龍江地區的調查,有時也以牛拉爬犁,可以載人,也可以運貨用。爬犁是劃行的交通工具,由於地上有冰雪,阻力小,遠比牛拖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