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拖與爬犁(1 / 2)

過去讀古書,知道南方曾有一種特殊的泥上交通工具――橇,適合在泥濘中行駛。但是,橇是一種什麼樣的工具?一直令學者們迷惑不解的。

1972年在廣西桂平石嘴河修堤壩時,挖出一件美麗的銅鼓,鼓麵有四隻青蛙,在兩青蛙之間有一牛橇,該組塑像長8厘米,兩側為兩條轅木,前端用一軛聯結,套在牛的頸背上,後邊有一欄架,其上放一敞口簍筐。轅木前高後低,後邊著地,由牛牽引,在地上劃行。牛背上還騎一人,雙腿跨過轅木,伸向牛腹兩側,雙手握著牛角,作駕馭狀。在其他地方發現的牛橇,牛背上沒騎人,而是站立一隻烏鴉,顯得格外安靜。考古學家蔣廷瑜先生認為這是漢代嶺南使用牛橇的反映,該具稱牛拖為宜,橇應該是另一種形製的交通工具。

不難看出,牛橇是一種由牛牽引的運輸工具,似車而無輪,像爬犁而一頭著地,它究竟是什麼形製,還不太清楚。

1993-1994年,作者在海南島從事熱帶雨林與黎族文化調查,先後跑了20多個村落。該族是百越的後裔,由於久居孤島,與外界聯係較少,至今還保留許多越人的原始文化,這是在其他百越後裔地區所看不到的,如鑽木取火、骨刀、泥片貼築法製陶等等。最有趣的是在黎族地區還在使用古老的牛拖。

黎族的牛拖十分簡單,通常是先砍伐兩根木轅,長4-5米,直徑15厘米,然後將其並列,間距80厘米左右,在兩轅前端,橫安一軛,多以粗野麻繩、牛皮繩或曲木為之,在轅的後方偏上一點的地方橫安一木乘,即木格,與牛軛平行。這就是一架完整的牛拖了。

使用時,將轅頭的牛軛架在牛肩上,這樣牛拖前高後低,即拖後端落在地上,當牛前行時,拖則劃地而行,在地麵上留下兩條類似車道溝的劃印。

黎族所用的牛拖,主要是載貨用,用它拉木料、竹子,也可在上置一筐,運輸糧食。在行進中,趕牛者也可騎在牛背上,但很少有人坐在牛拖上。

從上述情況看,黎族還保留了古老的牛拖“活化石”,對解釋古代的牛拖形製和功能有著重要的幫助。牛拖有不少優點,一、取材方便,基本為兩根轅木即可;二、製作簡易,在兩轅安軛和橫木而已;三、便於在地上行走,尤其在泥濘的地麵上劃行也可以,阻力較小,尤其是在江南地區甚為流行。

過去古籍中常說越人“善於用舟”,這是對的,殊不知,越人對陸地上的運輸工具發明也有重要貢獻。如牛拖就是越人的獨特發明,是越文化的一個特點。當然,牛拖不僅是一種簡便的運輸工具,對車的發明也有重要影響。漢族還有牛馱之稱。

關於車的發明,古代傳說不少。《古史考》:“黃帝作車,至少昊始駕牛。”《世本》:“奚仲作車。”《山海經》:“奚仲生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遠古傳說都把車的發明追溯到黃帝時期,這是可能的,但有待於考古發掘的證實。從民俗資料分析,我國的車製有若幹類型,適合不同地區的使用。其中南方的車就與北方的車不同,它的輪子較小,是由一塊木板製成的,車軸與車輪是固定的,適合在水鄉使用。北方的大車,草原的勒勒車,輪子都很大,車體較笨重。這些車型應該有著不同的來源。以南方的牛拖而言,如果在牛拖下邊安一軸二輪,它就變成車了。百越民族恰恰是根據水鄉的自然環境,因地製宜,發明了有南方特色的車,它在台灣、海南島、廣西、雲南等百越後裔民族中都有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