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學中,還可舉出若幹二牛三人犁的例證:
首先,是藏族,如雲南德欽縣巨水村的藏族木犁,犁製比較簡單,僅有犁身和犁轅,但犁轅修長,轅與犁杠以皮繩相連,人們可以通過壓、抬犁轅控製耕土深淺。在大中甸一、二村居住的藏族,有一種四角框架長犁底木犁壁長直轅二牛抬杠,其形製與永寧木犁一樣,轅端與犁杠也以皮繩相連。
其次,是納西族,中甸三壩鄉納西族的犁製,與永寧麼些人,中甸藏族的木犁一樣,也通過抬、下犁轅控製耕地深淺。麗江縣天紅村納西族的犁也同上,操作時一人扶犁轅,以便控製深淺。
第三,普米族,在寧蒗縣、永勝縣居住的普米族,與麼些人同處,農具工具也基本相同,普米族普遍使用二牛三人式犁耕作。
第四,彝族,在路南縣豆裏村,彝族使用一種小框架長轅二牛抬杠犁,犁較麼些人的犁輕巧,但不能調節深淺,依然利用轅頭與犁杠活動式連接方式,通過抬、壓犁轅調節入土深度,原理與麼些人耕田方法如同一轍。該縣海宜村彝族的犁製也是如此。在古代《南詔圖卷》中也有二牛抬杠的農耕形象。
此外,大理白族的二牛抬杠犁,雖然已有犁底、犁柱、犁評,能夠調節深淺,但是在犁轅與犁杠聯結上依然保存古法,人們還可以通過抬、壓犁轅調節耕地深淺,1989年筆者在雲南大理參觀時,還親眼看到白族用上述方法耕作的情形。
由此看出,二牛三人犁是相當普遍的耕作方式,最初由趙過發明,先在關中地區推廣,後來傳播到其他地區。唐代南詔地區已應用二牛三人犁,在《南詔圖卷》上的耕犁就是這種形式,後來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一直在雲南農區使用著。不過,該犁龐大,二牛牽引,適合平地使用,在山地、丘陵地區就不適用了。二牛三人犁是由不能調節耕地深淺,向以犁箭調節耕地深淺的過渡形式,在犁具使用上占有突出地位。
(四)唐代江東犁
從考古資料看,自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所發現的犁,都是二牛抬杠犁,也有一些一牛雙轅犁,還沒有曲轅犁出現,但是到唐代卻發現了曲轅犁,這是中國犁製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國古代犁製的定型化,進而得以大力推廣。
唐人陸龜蒙(?-881),早年曾任過地方官吏,後來隱居田間,身畚鍤,對農具有相當了解,並著有《耒耜經》,對當時的幾種農具多有記錄,尤其對江東犁記錄最詳細。陸龜蒙在《耒耜經》中稱當時的江東犁由木和鐵兩部分組成:“冶金而為之者,曰犁饞,曰犁壁。?木而為之者曰犁底,曰犁梢,曰犁評,曰犁建,曰犁盤。木與金凡十有一事。”上述犁主要產生在江東地區,故稱江東犁,其最大特征為曲轅犁,一般又稱其為唐代曲轅犁。
唐代江東犁的進步性,有以下幾點:
一是犁底、犁?的改進。犁底又名犁床,因其位於犁架的最底部而得名,是犁的基礎。最原始的犁沒有單獨的犁床,而是犁梢與犁床的合一,這是因為犁來自耒耜或鋤類的原因。漢代平陸犁已有單獨的犁床。江東犁則“底長曰尺,廣四寸”,這說明江東犁的犁床較大,平穩,深淺固定,有助於安裝犁箭、犁評等設備。犁床前端為扁尖狀,以便安置犁?或犁鏵。唐代犁鏵種類多,分工細,不僅有犁地之鏵,還有開溝的巨鏵。
二是犁壁設備的完善。犁壁又稱犁鏡、?土、犁?、擋泥板。原始犁有鏵無壁,隻能破土劃溝,不能翻轉耕土,漢代已有犁壁,有單麵、雙麵之分。唐代犁壁又有改進。《耒耜經》記載當時的犁壁“廣、長皆尺,微橢”,“壁形下圓”。看來與現代農村用的犁壁無異,具有精製、輕便、定型等特點。壁麵有一定撚曲度,既可翻土,又能破碎。唐代為了更好地取裝犁壁,犁架上又增加了兩件設備:一是策額,它與犁底平行,是安裝犁鏵和保護犁壁的,二是壓?,它下抵犁底,背連策額。
三是調節深淺的規範化。犁耕必須講究深淺,漢代已有兩種方法:一是由一人抬壓犁轅加以控製,二是利用犁箭,當然最初的犁箭是加固犁架用的,並沒有調節深淺的功能。後來在犁箭靠近犁轅的地方,自上而下穿若幹孔,以木楔來調整犁轅與犁床的夾角,從而控製耕地深淺,但還沒有犁評。唐代則發明了犁評。《耒耜經》:“轅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為級,前高而後庳,所以進退曰評。”或進或退,有深有淺,使調節深度規範化。
四是曲轅代替長轅。犁轅是牛挽拉犁具的柱杆,其起源較早,由於受車製的影響,我國最初的犁轅都是直轅,有單轅、雙轅兩種,前者由二牛挽柱,後者由一牛挽拉,較輕便,但不利深翻。二牛抬扛犁比較笨重、龐大,必須以二牛之力,加之犁架龐大,不便在山區推廣,在水田地區更加困難。《耒耜經》:“前如程而?者曰轅”。程當曲字解,又作?,《爾雅》釋木“下句曰?,上句曰喬。”《經典釋文》:“?一本作?,下句即下曲也。”?說明唐代已有曲轅犁。曲轅較長,轅進步,一是長度大為縮短,二是取消了笨重的犁杠,三是總體上輕便化,又節省了挽拉力,二牛抬杠要二牛之力,曲轅犁隻用一頭牛就可以勝任了。
(五)犁盤、犁索、曲軛的產生
二牛抬杠犁,是把犁杠架於兩牛肩上,挽犁轅而耕作,挽拉工具簡單、笨拙,但是當曲轅代替長轅後,曲轅縮短,且前方落地,這時已不用犁杠了,而出現了犁盤、耕索和曲軛等挽拉工具。
犁盤是曲轅前端安裝的可以旋轉的設備,一是使犁轅架空,不直接落地,二可以旋轉,便於轉彎,三可以套於千斤,以便套以耕索。
原來的牛軛有一個發展過程,分三個階段:原始的角軛,即把犁杠架在牛角上;進而架在肩上,稱為肩軛;唐代架在牛肩上的為曲軛。曲軛的套牛方法是,在犁盤橫木兩側各拴一根耕索,耕索前邊拴係曲軛,曲軛架在牛肩上,這樣以兩條輕巧的耕索代替犁轅,又以小巧的曲軛代替笨重的牛軛,《耒耜經》稱犁盤長三尺,與曲軛相當,正是它的便當處。《授時通考》卷二十二:“以一犁用一牛挽之,作止迥旋,惟人所便。”
不難看出,唐代江東犁,既總結和吸收了漢魏以來耕犁的優秀經驗,又有自己的新創和發展,無論是犁架的改善,曲軛的產生,還是耕盤和耕索的發明,牽引方式的改進,都遠遠超過以往的耕犁,這是唐代江東犁優越性的具體反映。
從曆史上看,唐代江東犁比漢魏時期的耕犁有很大改進,如曲轅的采用,犁架的小巧,犁壁設備的完善,調節耕地深淺的規範化,犁盤的應用等,從而改進了牽引方法,不僅節省了人力、畜力,還提高了耕地效率。如果說漢代犁箭的發明和牽牛方法的改進節省了牽牛人和掌轅人,大大解放了人力,那麼,唐代曲轅犁的出現,使笨重的二牛抬杠讓位於一牛犁,又大大節省了畜力,這對推廣和發展牛耕有深遠的意義。所以,唐代曲轅犁是我國犁耕史上的裏程碑。同時,我國耕犁到唐代已經定型,後來經過宋元明清四代,盡管耕犁也有發展變化,其基本形製並沒有脫離唐代曲轅犁的形製。如宋代《便民圖纂》、元代王禎《農書》、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清代《授時通考》上的牛耕圖,都沿用著唐代曲轅犁的形製,發展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