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犁的演變(2 / 3)

在木犁、石犁之後,又出現了銅犁鏵,過去曾發現過北朝期間的青銅犁,人們懷疑它的普遍性,從民族學上看,在某些盛產銅的地區,也不排除銅犁鏵的使用。木裏俄亞地區諸民族就使用銅犁鏵,鏵呈三角形,有銎,直接安在犁床上,所用犁架為二牛抬扛形製。鐵鏵在中國出現較早,起初為春秋戰國之際,由於當時鐵較珍貴,僅在木犁床尖端包一鐵刃,故稱鐵口鏵,秦漢時期才使用全鐵質的犁鏵。以上石木鏵-銅鏵-鐵鏵,可能標誌古代犁鏵發展的三個階段。

2.以犁轅分類

犁轅是以牛牽引犁具的?杆,以大小而言,有長轅、短轅之分,以數量上說,有單轅和雙轅之分。

單轅犁即一根犁轅的犁。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車,都是單轅,而車轅來自犁轅。由此推之,我國最早的犁轅也是單轅的。不過,單轅犁也有高低之分,如一般的兩牛抬杠就比較原始,而曲轅犁也為單轅犁卻比較進步,同樣在同一種兩牛抬杠中,也有高下之分。曲轅犁也是不同的。

雙轅犁是漢代較流行的,由一牛挽拉,所以此類犁較輕便,小巧,而二牛抬杠犁可以拉較大的犁。雙轅犁是在犁柱前方安兩個並行的犁轅,如同牛架車一樣。除雙轅犁外,有些耬車也使用雙轅,由一牛牽拉,目前農村還有這種農具。

3.以有無犁壁分類

一般犁隻能破土劃溝,還不能翻土,這種犁隻有犁鏵,沒有犁壁,而有犁壁以後,不僅可以劃溝,還能夠翻土。因此有的日本學者把犁分為兩種:一種是無壁犁,這種犁皆為原始犁,隻破土劃溝;另一種是有壁犁,是較進步的犁。那麼,我國什麼時候才有犁壁呢?傳統認為唐代陸歸蒙《耒耜經》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但是考古發現說明,在陝西等省已出土不少西漢晚期犁壁,而且有單刃、雙刃之別,這說明中國自西漢起,已經發明和使用鐵犁壁。不過,在不少民族地區並不使用鐵犁壁,而應用一種擋泥板,這就說明最初的犁壁是木製的。

4.根據犁架形製分類

這種分法依據犁底、犁柄、犁身、犁轅和犁柱的組合關係,分為五種:

穿轅犁――其犁身下邊有一孔,犁轅從上述孔中穿過而成為犁架。認為此舉是比較古老的。

印度犁――其特點是沒有犁柱,犁身較寬厚,犁轅修長。

曲轅犁――其特點沒有犁身,犁轅呈彎曲狀,犁轅、犁底和犁柄由不同部件組成,犁底長,犁柄較細。

框架犁――其特點由犁底、犁身、犁轅和犁柱組成,呈四角框架形。

雙柄犁――此犁有雙柄,上端有橫木連接,作為扶手。

上述分類法,缺乏統一標準,使人看了眼花繚亂,看不出各種犁之間的發展聯係。事實上,犁具是在人工翻土工具的基礎上產生的。古代的翻土工具,大體有兩類:一類是耒耜,有些犁就是在耒耜上安轅而成;另一類是鋤,包括鶴嘴鋤。在犁架出現之後,在鋤後邊安一犁身,作為扶犁之處,就變成犁了。古代犁都是在這兩種基礎上產生的,後來又經過許多改進、加工,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犁。

5.以挽拉動力分類

犁的牽引,可以用不同的動力,基本有六種:

人挽犁――以幾個人共同挽犁的耕作方式,這是比較原始的挽犁方式,但是在曆史上由於缺少耕畜,人挽犁一直未斷。不久前在山東、山西漢族地區還有人挽犁,貴州苗族地區也有人挽犁。

牛拉犁――古代最流行的挽犁方式,《舊唐書?敬宗本紀》:“農功所切,實在耕牛。”牛是農業的基本動力。有黃牛、水牛、犛牛、犏牛幾種,最初奴使的牛,不大馴服,必以人牽牛,架牛方式也較笨拙,如利用犁杠、梯形櫃架等。為了便於牽牛,必穿牛鼻子,戴以牛環,俗語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正是指此而言。

馬拉犁――桓寬《鹽鐵論》:“農夫以馬耕載”,“馬行則服軛,止則就犁”。不久前在北方、東北等地有用馬、騾、驢挽犁者,不用犁杠,而用夾板、套包和犁繩,由一馬或兩馬牽引。但是不夠普遍。

羊挽犁――雲南大理地區傳說以羊挽石犁。

狗挽犁――在東北寒帶地區多飼養巨犬,耕地時以狗挽犁。在《點石齋畫報》上就曾刊登過狗拉犁的圖像。

象挽犁――在《蠻書》卷四中稱:“土俗養象以耕田。”傣族傳說他們祖先曾以象耕田,具體方法不得而知。

(三)二牛三人犁

在我國古代犁耕史上,有過不同發展階段,如原始的石犁,戰國的鐵犁,漢代的二牛三人犁,唐代的江東曲轅犁等等,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二牛三人犁是什麼樣的耕作方式呢?現在具體進行分析。

《漢書?食貨誌》:“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晦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這是漢代趙過發明的二牛三人犁,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認為耦犁是“二牛各挽一犁,二人執犁,一人在前導牛,兩犁並行而進,故曰耦犁。”

一種認為是“兩犁互相連結,耕作時平行而進”,由二牛挽拉。

一種認為“耦是指合犋的兩條牛,犁是犁地的意思,所謂二牛三人是二人牽牛,一人扶犁(一張犁)共計三人。”

在上述三種觀點中,頭兩種是缺乏說服力的,如二牛各挽一犁說,與出土圖像不符。同時,當時出土的鐵鏵較大,且重,一架犁由一牛挽拉力量不夠,而多數犁為二牛抬杠式,也證明二牛共挽一犁。所以二牛各挽一犁是不存在的。說二犁組合在一起,如對犁式樣,也難以成立,一是二犁難以組合為一體,而且十分沉重,龐大,占地麵積大,運轉不便,顯然與《漢書》所說的“便巧”矛盾。筆者認為把耦犁釋為二牛挽拉是對的,但關於三人分工卻應進一步研究。

從文獻上看,在西南民族地區仍保留二牛三人的耕作方式,例如:

樊綽《蠻書》卷七南詔“每耕田用三尺犁,珞長丈餘,兩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牽牛,一佃人持按犁轅,一佃人秉耒”。

《新唐書?南詔傳》:“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壓、後驅,然專於農,無貴賤皆耕。”

《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夷有田,皆種稻,其田作,三人使二牛,前牽、中壓而後驅之。犁一日為一雙,……約有中原四畝地。”

景泰《雲南圖經誌書》卷一引《舊誌》:“土人多服耕稼,以田四畝為一雙。犁則二牛三夫,前挽、中壓、後驅。”

《劄樸》卷十:“大理耕者,以水牛負犁,一人牽牛,一人騎犁轅,一人推犁。”從上述文獻記載分析,雲南的二牛三人犁,有以下特征:第一,為一架長轅犁;第二,由二牛並列抬杠牽引;第三,三人分工是一人在前牽牛,一人在中間控製犁轅,一人在後扶犁。其中牽牛、扶犁都是常見的耕作方法,問題是為什麼由一人扶轅呢?這是不多見的。

為了理解扶轅人,具體看看民族學家的詳細報道:

在雲南寧蒗縣永寧區麼些人地區目前還保留二牛三人犁,該犁由犁梢、犁床、犁轅、犁箭、鐵犁鏵、擋泥板、犁杠組成,呈二牛抬杠形式。犁梢與犁床為一曲木砍成,犁床長120厘米,其上安鏵和擋泥板。在犁床與犁轅之間立安一犁箭,高85厘米,上邊以木楔卡死,不能調節深淺。犁衡長266厘米,中央拴繩引轅,該繩長20厘米,轅頭上下左右可以移動。犁衡即犁杠,兩側各有二孔,可係繩――牛頸繩,以便拴牛脖子,二牛抬杠是明確的,三人操犁有一定分工:一人在前邊牽牛,多站於前邊左側,但現在牛多馴服,不用有專門牽牛人,除非用生牛(剛剛教耕地的牛)才用牽牛人。一人在後邊扶犁。麼些人多由婦女扶犁,因為扶犁不重,遠不及掌轅人費勁,當地有句諺語:“扶犁的是徒弟,掌轅的是師傅。”掌轅者由男性擔任,他站於犁轅前邊一側,背依犁杠,雙手扶轅,卻步而行,他要時時觀看耕地深度,防止左右搖擺,拐彎抹角時要協同扶犁者抬轉犁架,調頭轉向。由於犁床與犁轅夾角固定,掌轅人下壓犁轅時,犁轅、犁床入土深,反之,掌握人上抬犁轅時,犁鏵入土則淺,從而達到調節耕地深淺的目的。這就是古代文獻上所謂“中壓”、“一人騎犁轅”的目的。這是人們由不能調節深淺向人為調節深淺的重大改進,後來才利用犁箭控製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