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老的牛踩田(2 / 2)

(三)牛踩田由來已久

牛踩田的起源,可能來自野生動物的踩田之俗。在遠古以采集為生的時代,人類已經熟知采集品及其生長地點,在有些沼澤地區,由於各種野獸、飛禽的踩踐,又有糞化為肥料,其采集品一定是茂盛的,同時也認識到,動物踩踐對植物生長有著積極影響,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才產生了象耕、鳥耕記載。

過去一提到象耕、鳥耕,就歸為神話範疇,似乎與生產活動無關,其實並不盡然,現在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吧!

象耕

漢代王充《論衡?偶會》:“舜葬於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於會稽,鳥為之耕。”根據文獻又做具體解釋說:“雁、鵠於會稽,去避碣石之寒,來遭民田之畢,喙食草糧。糧盡食索,春雨適作。避熱北去,複之碣石。象耕靈陵,亦如此焉。”《論衡?書虛》:“天地之情,鳥獸之行也,象自蹈土,鳥自食草,土蹶草盡,若耕田狀,壤靡泥易,人隨種之。世俗則謂為舜,禹田。海陵麋田,若象耕狀。”所謂象耕,實為象踏田。《蠻書》卷四稱滇西南“土俗養象以耕田”。所謂象耕,實以象踏田而耕。雲南傣族過去就流行過此法耕田。

麋田

張華《博物誌》引《太平禦覽》卷八百三十九《百穀部》三:“海陵縣扶江臨海,多麋獸,千千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民人隨此?種稻,不耕而獲,其收百倍。”

蒼梧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湖南大部分地區,古代時鹿多,所以麋田也肥沃。在寧蒗麼些人地區有一個傳說:原來當地莊稼長不好,後來發現鹿踩過的地方莊稼茂盛,從而發明了馬鹿鋤,作為進行中耕除草的工具。傣族傳說,傣族祖先在追捕金鹿的過程中才發現了良田,從而定居在西雙版納。

鳥田

《吳越春秋》卷八:“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田。”同書卷六:“餘始受封,人民山居,雖有鳥田之利,租貢才給宗廟祭祀之費,乃複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鳥田,又名雒田。《水經注》卷三十七:“交趾者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之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鳥田、雒田分布也很廣泛。《十三州誌》:“百粵有駱田。”百粵為百越,《後漢書?西南夷列傳》顏師古注:“自交趾到會稽,七八千裏,百粵雜處,各有種姓。”從江浙至廣西地區,沿海地區都適合鳥生息,也自然就有鳥耘之田耕。至今在百越後裔諸民族中,還有祭祀鳥的風俗。壯族有一個《雁的故事》,認為雁是人變的,他是青年,耕田能手,後與姑娘相戀,變成大雁飛上了天。湘西瑤族春耕前以糯米捏一雁鵝,置於水田中祭祀。土家族以糯米捏一小鳥,塗紅色,還放一牛鼻索,放在水田中祭祀。以上風俗與鳥田有密切關係。

羊田

明人檀萃《滇海虞衡誌》:“關於滇豐盛,俗以養羊為耕作。”但羊體小力單,缺乏牽引力,不一定是挽犁而耕,而是把羊群趕到水田內,實行踏田而耕。

豬田

在古代埃及還有一種以豬踏田的耕作方式,其方法是先開田,進而放水灌田,“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此後便是隻等待收獲了。他們是用豬來打穀的,然後把糧食收入穀倉”。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遠古時期的動物是很多的,為了尋食,各種動物都選擇比較肥沃的沿海的沼澤地,其中不僅有豐富的草籽,也有各種小動物,因此,沼澤地就成為象、鹿、鳥等動物的集中場所,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另一方麵,經過踐踏的土地,必然像翻地一樣,土質鬆軟,加上禽獸留下的糞便,使土地肥沃,更適於植物生長。這些知識,在農業起源中起了一定作用。人們最早就是在沼澤地發明農業生產的,並且繼續利用動物踐踏,以此翻耕,肥沃土地。當人們飼養家畜之後,必然又繼續利用家畜――牛、豬、羊等去踐踏水田,為其農業生產服務,這就是牛踩田的來曆。有的學者稱其為踏田農業,有的稱其為沒有耕具的動物踩踏農業,並推斷這是農耕起源的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