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角飾的神韻(1 / 2)

牛在藝術中的表現,不限於繪畫和雕刻,在裝飾藝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牛角,就是重要的裝飾物,主要用於人體裝飾、建築裝飾等。

(一)人體裝飾

首先是人體裝飾。在神話傳說中,有一位蚩尤,他的頭上裝飾有兩隻牛角。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中山國出土的玉人頭上,也飾有牛角。在長沙子彈庫出土的帛畫上有不少神像,神像上也安有鋒利的牛角。在唐代壁畫上就繪有婦女以牛角為頭飾的生動畫麵。由此可知,把牛角作為頭飾由來已久,並且在少數民族地區保存下來。筆者在海南島考察時發現,黎族流行文身,在身上往往刺有牛角形象,認為牛角在身,可起護身避邪作用。這種情況也存在於佤族地區,牛角也是該族的文身圖案之一。以牛角裝飾頭部就更多了。水族有一種鬥角舞,實為人扮牛,穿披風,然後兩牛頂架,其頭上皆為牛頭形道具恰似牛狀,這是牛角飾在舞蹈中的明顯反映。門上的裝飾不限獸頭、獸骨,更多的是獸角,通常一隻或一對牛角或羊角,有水牛角、黃牛角和犛牛角。這種裝飾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邪,防止“不速之客”闖入住宅,因為各種鬼魂看到門楣上的牛角就畏而逃之。牛角不限於掛在門楣上,蒙古族對牛角十分敬重,每次殺牛以後,都把牛角收起來,掛在蒙古包內,以黑?牛角為宜,一具有裝飾意義,二可以避邪。作者在海南島調查期間,看見不少黎族家庭,把牛角拴在木杆頂端,然後插在房前、屋後,或者房子一側,作為避邪的靈物。貴州水族殺牛祭祖後,把牛角拴在中柱上,一年一次,在中柱上有一層層的牛角。有幾個牛角,就表明祭過幾次祖先,從中體現了對祖先的懷念。黔東南苗族祭祖(吃牯髒)必須殺牛,儀式隆重,程序亦多,人們認為如此才能把心愛的牛送到祖宗那裏,讓祖先也有牛耕地,有牛打架(鬥牛)。許多地方的苗族在村寨中設有銅鼓坪,每逢重大節日,人們便聚集到坪上敲銅鼓跳舞。坪中心立一杆,在接近杆頂的上部有一對大水牛角(以木料製成),兩邊橫向挑出,銅鼓便吊在這牛角上。人們在沉雄渾厚的銅鼓點子中翩翩起舞,歡度佳節。苗族在祭祀活動中椎牛以後,人們將整個牛角從根部取下,兩隻角連在一起,成一端正的半圓的新月形的連角。這牛角要高高掛在堂屋中,有示富貴、吉祥之意,並以示對先人的祭奠。

在其他民族地區也有此風。如布依族、水族、彝族都有這種情況,有些民族一年祭一次祖先,每次祭祀後都把牛角掛在中柱上,比櫛壯觀。這種裝飾有兩層意義:一是祭祖的紀念,二是顯示家庭的富有。在貴州雷山、台江地區的苗族婦女,頭上多佩戴巨大的、華美的牛銀角。在丹寨、織金苗族地區也有這種裝飾。這是什麼意思呢?第一,牛是凶猛的家畜,“初生牛犢不怕虎”,而牛角是牛的象征和最鋒利的武器,頭上佩戴牛角,既可避邪,又是威武的象征;第二,苗族頭上的牛角是銀製的,銀是貴重金屬,所以牛角也是財富的象征,是主人富有的標誌;第三,佩戴牛角是出於美觀,可更加有效地吸引異性,加強社會交往。

在陝西民間還流行一種“牛鼻?鞋”,鞋由布做成,但是前麵突出一?,形如牛鼻,其上有二角,這是為老年人辦壽時製作的,由子孫女兒送給老人,因為牛健壯,老人穿了牛鼻?鞋,也會有牛一樣的健壯的身體,長命百歲,萬壽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