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牛角掛書
此典比喻勤儉讀書,出於《新唐書?李密傳》。大意說: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貴族出身,後來家境破落。少年時曾到宮廷中做侍衛,但因為他喜歡讀書,在值班時不專心,被免去了侍衛的職務。李密回家以後,發憤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他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讀書,學習十分專注。當天,正好遇到大臣楊素坐車外出,他看到一個少年專心坐在牛背上讀書,不由暗暗稱奇,他讓駕車的人放慢車速,慢慢地跟在後麵。走了好久,楊素看到李密一本書看完了,準備再換一本看,便上前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楊素又問:“你讀的是什麼書?”“我正在讀《漢書》中的《項羽本紀》。”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密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不是等閑之輩,前途無量,鼓勵說:“你這樣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楊素回家後,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感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並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采納李密的妙計,以致兵敗身亡。後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民起義軍,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沉重打擊了隋朝統治者。
(九)吳牛喘月
此典指疑心而生懼。大意說,江南的水牛(江南地區在古代是吳國的所在地,所以水牛又稱吳牛)十分怕熱,一到夏天,它總喜歡泡在水裏,在陰涼的地方歇息。有的水牛一見到天上圓圓的月亮,就以為是正午的太陽,嚇得不斷地喘氣。
南北朝的劉義慶,曾寫過一本有名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個臣子,名叫滿奮,由於他是南方人,所以特別怕冷,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風看得像猛虎一樣。有一天,晉武帝召見他。當時正值冬天,外麵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滿奮來到宮中,宮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琉璃做成的,很結實,足以抵擋寒風,但看起來似乎是透明的,好像西北風會吹進來一樣。滿奮一看這窗戶,不禁打了個寒戰。晉武帝說:“賜座。”一個侍臣把椅子放到此窗下,滿奮望著椅子,又望了北窗,感到十分為難,不敢去坐,傻呆呆地站在原地。晉武帝見了他那尷尬的神態,不禁感到十分好笑。他想起滿奮有怕風的毛病,知道他以為北窗上沒有擋風的東西,就用手指北窗,笑著說:“窗子是用琉璃做的,不會有風吹進來的。”滿奮羞怯地說:“臣是一條河裏的水牛,見到月亮就喘起氣來了。”
後來,人們就用“吳牛喘月”這個成語來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帶有嘲諷的意味。類似題材在古代銅鏡中多有反映。
(十)對牛彈琴
此典出自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大意是這樣的:古時候,有一個音樂家叫公明儀,擅長彈琴。有一天,他看到一頭十分健壯的牛在低頭吃草,他就在草地上安放琴桌,給牛彈奏了一曲清越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好像沒有聽到什麼似的,還是低著頭,一個勁地吃草,不理他。公明儀看到牛毫無反應,不由停了下來。他想,我彈的樂曲如此美妙,為什麼它置若罔聞呢?終於,他領悟到,不是牛沒有聽到琴聲,而是這種曲子太高雅,它根本聽不進去。
後來,用“對牛彈琴”比喻對蠢人講大道理白費口舌,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
(十一)牛鬼蛇神
此語形容壞人。《妙法蓮華經》卷二《譬喻品》:“複有諸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複啖狗。”《地藏本原經》卷中《利益存亡品》:“鐵蛇鐵狗,吐火馳逐,獄牆之上,東西而走。”佛經中把“牛頭”、“鐵蛇”視為虛幻怪誕。唐代以後把牛鬼蛇神視為虛幻怪誕的代名詞。《紅樓夢》第八十回:“更有一種可笑的,肚子裏原沒有什麼,東拉西扯,弄得牛鬼蛇神,還自以為博奧。”後牛鬼蛇神又演變為壞人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