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語中的牛(1 / 3)

在日積月累的成語中,有許多是關於牛的成語,意味深長,並多有教育意義,試舉若幹例證說明。

(一)歸馬放牛

此典出自《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穎達注:“此是戰時牛馬,放牧之,示天下不複乘用。”

大意講,周武王統帥大軍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雖定,山川大地卻滿目荒涼,一片蕭條,商紂王的殘暴荒淫使得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麵對這樣的局麵,周武王心裏非常焦急:如何使國家重新興旺,經濟發展起來呢?於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歸田務農,並且削減了軍隊,提倡文教。

當時為了作戰,征用了許多馬和牛,現在戰爭已結束,應全力發展經濟。於是周武王下令把馬放回華山的南麵,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來告訴百姓戰爭結束了,戰備放鬆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產。

百姓看到周武王這樣的命令,漸漸安心了,於是周朝很快興旺發達了起來。後來人們就用“歸馬放牛”比喻戰爭停止,不再用兵。在古代繪畫中常有牧牛形象出現。

(二)殺雞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一笑,曰:‘割雞焉用牛刀?’”故事是這樣的:

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學生子遊當了武城的長官。他重視禮樂教化,認為這樣的治理必定有效,於是他用禮樂教化百姓,城裏處處可以聽到弦樂歌聲。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武城,聽到城裏一片弦樂歌聲。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子遊所為。孔子見到了子遊,開玩笑地說:“殺雞哪裏要用牛刀呢?”子遊正色回答道:“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裏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製定政策的目的。”孔子聽了非常高興,對子遊說:“你說得太好了!”

在子遊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寧,而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後人常用“殺雞焉用牛刀”表示不必小題大做。

(三)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孔穎達疏引服虔雲:“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平。”

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侯的軍隊侵襲了蔡國,但是他並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國。當時,楚國在南方,齊國卻處在北方,雙方相距遙遠,眾臣都勸齊桓公不要操之過急。齊桓公聽不進任何勸諫,執意攻打楚國。

楚國境內一片驚慌,唯恐什麼時候突然遭到齊桓公的侵襲。楚成王焦慮不堪,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得想個法子使民眾安心,恢複以往的安寧。這時楚國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對楚成王說:“大王,臣願出使齊國。”於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為使者到齊國軍營裏去遊說。楚使者見了齊桓公,他說:“齊王,你們齊國人居住北方,而我們楚國處在南方,相隔數千裏,如果你們國家的馬牛走失會不會跑到我國境內來呢?”“怎麼可能?”齊桓公一笑置之。“那麼我國本來天下安寧,百姓勤勞,融融樂樂,現在你們的兵馬要踐踏我們的領土,使百姓終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難道是楚國招惹了你們嗎?如果您執意不收兵,那麼楚國上下會全力以赴,奮起反抗!”使者義正辭嚴,齊桓公頓時語塞,隻好收兵。

後來人們用“風馬牛”和“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幹。

(四)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麵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故事是這樣的: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其中秦國勢力最大,經常侵略別國。而韓國是個弱小的國家。韓國的國君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準備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向秦國屈服。就在這時,縱橫家蘇秦來到了韓國,他聽說韓國向秦國投降,心中很焦急,因為韓國國君的這一決定完全與他的六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於是他勸韓王說:“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你現在準備和秦國結交,而且還是向他稱臣,這和成為牛肛門又有什麼不同呢?”韓王軟弱膽小,蘇秦竭力勸說,韓王最終決定要獨立自主,擺脫秦國的控製。“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意思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後來人們常比喻為寧可小範圍內自主,而不願在大範圍內聽人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