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蔡邕在《月令問答》中也談到十二生肖:“凡十二辰之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醜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豬而已。其餘龍虎以下,非食也。眷,木王,木勝土,土王四季。四季之禽,牛屬季夏,犬屬季秋,故未羊可以為春食也。夏,火王,火勝金,故酉雞可以為夏食也。季夏,土王,土勝水,當食豕而食牛。土,五行之尊者;牛,五畜之大者。四行之牲,無足以配土德者,故以牛為季夏食也。秋,金王,金勝木,寅虎非可食者,犬豕而無角,虎屬也,故以犬為秋食也。冬,水王。水勝火,當食馬,而禮不以馬為牲,故以其類而食豕也。”此處的“十二辰之禽”也就是十二屬相,蔡邕談一年裏不同季節選擇食肉時,就是根據生肖提出的,當然也應用了五行說,涉及醜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豬和寅虎六種生肖。還涉及龍、馬兩種生肖動物,將馬與五行中火相對應,隱含著午屬火的意思,間接講到午馬的內容。
東漢時期的生肖,不僅有文獻記錄,在當時墓葬中還發現了十二生肖陶俑,有些畫像石、畫像磚上也有十二生肖。其中的生肖俑通常是依照十二辰各自所代表的方位,如子鼠正北、午馬正南等。1971年湖南湘陰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生肖十二件,其分別置放於墓壁四周的小型壁龕內,是用來表示方位的。
自從東漢生肖定型以後,生肖一直在社會生活中傳播著、發展著,在文物製度上多有表現。在山西太原南郊發掘一座北齊墓,壁畫上就有生肖形象,各種動物按十二生辰方位秩序排列的正北方為子鼠,東麵為寅虎、卯兔、兔側為虎。
隋唐五代時期生肖也很流行,隋代王度《古鏡記》:“凡遇精魅,照之無不變形,立斃,魔妖稱為‘天鏡’。”該鏡背麵為龜、龍、鳳、虎,外為八卦和十二生肖。長沙出土的唐鏡,中間為龜,外為八卦,再往外為十二生肖,與隋代天鏡相似。在中國曆史博物館通史陳列中有隋代十二生肖瓷俑,人身獸首造型,均作持笏之狀。例如,子鼠俑人身鼠頭,雙手持笏胸前。過去甘肅敦煌出土一件《推十二時人命相屬法》寫本,其中也有不少十二生肖資料。陝西彬縣發掘一座五代墓,出土一件墓誌,上麵刻有蔓草、八卦和十二支神,這些神為十二個人物,每個人的帽子上都繪一種生肖,這也是一種十二生肖的表現形式。
在宋代農書、錢幣上多有牛的形象。我國出土了不少宋代的生肖銅鏡。1985年陝西岐山孟家堡出土一塊宋代生肖銅鏡,直徑7.2厘米,鑄有扁平鈕,鈕周圍分三組,每組四種生肖動物。
元代也非常重視生肖文化,在蒙古族的最早史書《蒙古秘史》中已利用生肖紀年、紀月、紀日。雲南巍山出土一件火葬罐,上部為淺浮雕花草紋,並配以十二生肖,下為蓮花圖案,可見這是元代生肖的反映。
明清時代有關生肖的文物就更豐富了。值得提及的是清人任預繪的《十二生肖圖冊》。任預,清末人,一名豫(1853-1901年),字立凡,號消消庵主人,浙江蕭山人,是清代著名畫家,為畫壇“滬上三熊”之一的任熊之子,任伯年之族弟,號稱“四任”之一。任預所繪《十二生肖圖冊》,紙本,設色,繪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每幅畫的意境、情節、隱喻典故都有一定表現。其中,《牛圖》畫一頭牛,是水牛形象,牛背上有一位牧童,牛在向水塘走去,兩邊草木沙沙作響,牧童在放風箏,但是線已斷,不知風箏飛向何處。這表現的是“青雲得路”、“春風得意”的意思,謂有誌之士可一路順風,可以達到理想的彼岸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