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牛是人類的朋友(1 / 2)

人們一提到文化,總言必稱哲學、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深奧莫測,五光十色。這些當然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並且左右著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但是,任何一個古老民族的文化都是立體的、有層次的,既有縱的曆史發展,又有橫向延伸;既有輝煌燦爛的宮廷文化,也有樸實淳厚的民俗文化。過去,我國對曆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文化現象比較重視,出版過不少政治、經濟史方麵的著作,對人民大眾的文化卻注意不夠。特別在今天,社會發展一日千裏,傳統的民俗正在受到種種衝擊,用不了多久,許多珍貴的民俗文化將難以保存,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其實,人民大眾的民俗文化,是到處存在的,與現實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著名的民俗學家鍾敬文先生指出:“我們搜集研究的對象――民俗,就一般來講,是廣大民眾(主要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和繼承的,因為從數量上說,民眾究竟是國家人口的多數,實質上民俗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也大都是廣大民眾,這一點是肯定的。”(《鍾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許多事實證明,人民大眾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是滋潤民族社會發展的母體。我們熱愛祖國的美麗山河,重視中華民族的曆史,也應該珍惜在這片國土上土生土長的民俗文化。現在作者奉獻給讀者的《春牛辟地》一書,就是一部民俗文化研究的著作。

牛,是六畜之一,可以挽犁、拉車,這是家喻戶曉的常識。無論是在《敕勒歌》中所唱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還是傳統戲劇《牛郎會織女》、《小放牛》中,牛都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題材。牛是人們歌頌的對象,是吉祥之物,牛是力量的象征,又是財富的標誌。

不過,人類對牛的上述認識和應用,並不是在短期內完成的,而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

起初,人類對牛的認識是很膚淺的,遠古時期人類隻知牛肉可吃,或者對牛有一種信仰,所以,隻把牛看作是獵取對象,其他方麵就別無所知了。這是舊石器時代的事了。事後,經過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社會發展,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始了農耕、製陶,也開始飼養家畜。這時人類才發現牛不僅可以獵殺吃肉,還可以飼養、繁殖,從而發明了養牛技術。然而這時人類還是把牛作為肉食的主要來源,最多是把牛作為犧牲品,也就是說祭祀神靈時,把牛作為神靈的美食,因此,這隻是對食牛範圍的擴大。當時不能,也不可能把牛與耕田、挽車聯係起來,因為當時還沒有犁和車,尚無對力役的需要。後來幾經滄桑變化,又經過幾千年的歲月,到了商周時期,人類才發現牛也是一種動力資源,可以挽犁拉車,這一發現,在今天看來,是區區小事,但在古代時期卻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發明,它是經過許多艱苦努力,又伴隨牛環、犁具等不少科學發明才完成的。一旦牛代替人力,使人拉犁變成牛挽犁,必然使牛耕擴大到遼闊的田野上,深翻土地、精耕細作也成為可能,這無疑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產量,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促進了手工業和其他行業生產的發展。因此可以說,牛耕的發明和推廣,在農業史上是劃時代的大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裏程碑,並且是引發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秦漢社會迅猛發展的基礎。牛的功能不限於此,後來又應用到手工業、開采業、交通運輸、戰爭、醫藥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