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空閑的時間虛擲光陰,閑暇時間不做或者隻做些有損無益、比不做更壞的事。這些人和上述的那個青年相比,豈不愧死!孜孜以求進步的精神,是一個人的“優越”標記與“勝利”征兆。隻要能夠知道,一個人怎樣度過他的學習時間,怎樣消磨他的浪漫的秋日黃昏,那麼就可預言出他的前程怎樣。
一段一節的閑暇時間,就可以換來種種寶貴的知識。這種機會難道你能不知輕重地把它拋棄嗎?一般青少年不願多讀書多思考,不想在報紙、雜誌、書籍之中盡量獲取各種寶貴知識,他們不明白,他們所拋棄的東西在別人手裏可以成為無價之寶,是可以使生命成為無窮的。
無論平時怎樣忙碌,但總有很多的光陰是虛度或浪費掉的,而這些虛度的光陰假使能善於利用,則一定能生出大益處來的。所謂“好的東西”,即是為大家所公認的世界名著,不管是小說、詩歌、曆史傳記,或者其他種種。
大多數人都肯在自己所喜歡的事上留出相當的時間來。假使你真有求知之饑渴、自修之熱望,你總會擠出時間來的。
學習永遠沒有終點
有一個徒弟跟隨師傅學藝多年,自己感到把師傅的本事都學到了,就去見師傅:“我已經把你的手藝全學會了,可以出師了吧?”師傅望著得意洋洋的弟子問:“什麼是全部學會了呢?”
徒弟答道:“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師傅說:“請你裝一大碗石子來吧!”徒弟照做了。“滿了嗎?”師傅問。
“滿了!”徒弟答道。師傅抓來一把沙子,滲入碗裏,卻沒溢出來。“滿了嗎?”師傅再問。
“滿了!”徒弟答道。師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沒等師傅繼續問下去,徒弟已經恍然大悟:藝無止境,“自滿”其實是“不滿”的表現呀!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的禪師。有一天,一位學者特地來向南隱問禪。南隱以茶水招待,他將茶水注入這個訪客的杯中,杯滿之後他還繼續注入,這位學者眼睜睜地看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已經溢出來了,不要倒了。”“你的心就像這杯子一樣,裏麵裝滿了你的看法和主張,你不先把你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南隱意味深長地說。南隱禪師教導的“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不僅是佛學的禪義,更是求學的至理名言。一個人如果自滿,覺得自己什麼都會,就必然導致什麼都裝不下,什麼都學不進去,就像茶水溢出來一樣,再也不可能學習到更新更多的知識了。
一個滿懷失望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法華寺,對住持釋園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心滿意足的老師。”
釋園笑笑問:“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沒能找到一個自己的老師嗎?”
年輕人深深歎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啊,我見過他們的畫功,有的畫技甚至還不如我呢!”
釋園聽了,淡淡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了筆墨硯和一遝宣紙。
釋園說:“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愛品茗飲茶,尤其喜愛那些造型流暢的古樸茶具。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於是調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輕人問釋園:“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園微微一笑,搖了搖頭。
釋園說:“你畫得確實不錯,隻是把茶壺和茶杯放錯了位置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