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愈能儲蓄就愈易致富。同樣,一個人愈能求知,則你愈有知識。你能多儲蓄知識,就愈易成功。想想父母的期望,看看自己的學習條件,除了學習你還能做什麼?
父母對我們的期求是什麼
人世有悲涼,往來成古今。我們都是一塊海綿,吸收的是賜予,擠出的卻常常是抱怨和傷害——當我們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時,就抱怨起自己的父母來:為什麼他們不勤勉一些多賺點錢,也讓我和別的同齡人一樣享受快樂的童年?我們身邊都不乏這樣的,整天怨天尤人:恨天不公,怨地不平,怪父母無能,罵親友無情……
而我們的父母心理會怎麼想?2004年11月4日《中國青年報》登載了題為《辛酸父親的來信》一文:“親愛的兒子:
盡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裏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之後,心裏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了。從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到掛蚊帳、縫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的確,你考上大學,你爸媽確實為你驕傲……這也就是我們以你為榮的原因。然而,你的驕傲卻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份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隻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當時,正值你媽下崗,而你爸微薄的工資,顯然不夠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廳。在這樣的狀況下,你不僅沒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來了一封長信,大談別人的老爸老媽如何大方。你給我和你媽心口上戳了重重一刀,還撒了一把鹽。最令我傷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不知在大學裏,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曆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兒善良的心?”
這是山西老區一位“辛酸父親”在痛陳兒子不知感恩時寫的一封信。無獨有偶,《江城日報》也曾刊登過一篇題為《兒子,你該把心思用在學習上》的“傷心父親”的來信。
這兩封信的內容是驚人地相似,這不是巧合,反映出的問題也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共性問題:我們對父母的掛念有多少?我們是否對父母心存感恩之情?
我們何曾想過父母的辛酸苦痛?他們把我們帶到這美麗的世界,已經是足夠的偉大,且將我們養育成人,不求回報,默默地為我們付出,我們有何理由抱怨他們?又有何理由貪得無厭地索求他們的付出?我們是在父母的汗水和皺紋中長大,我們的今天不是理所當然就有的,是他們的血淚積澱成了我們!
孝,其為人之本也。一個隻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孝敬父母是每一個人必須做到的,它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溫馨幸福。孝道就是以一顆感恩的心尊敬和愛戴自己的長輩,本是人類固有的美德,然而有些人不懂得孝順父母,總是在父母逝世後,才悔不當初,斥責自己,但為時已晚矣!所以任何人都應該及時把握因緣,趁父母還在的時候,好好孝順父母,了解父母生活上的需要,讓父母衣食住行沒有匱乏,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給予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樂,讓他以有兒女為榮,這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
怎麼才能做到對父母的感恩呢?如果從子女角度講主要是孝順,它是一種感情,是一種真情流露,是一種時時的牽掛。正如孔子所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思是說,父母的身體健康,兒女應時刻掛念在心。而對父母而言,子女的孝順主要是一種心頭的感覺,感受到子女孝心後的一種幸福感、滿足感,被子女孝心包裹後的安全感。